加快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3-04-18 15:26:09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强调,要聚焦建圈强链提升产业发展协作效力,发挥四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推进产业扬长避短、协同联动发展,共建产业生态圈。产业兴则经济强,产业优则动能足。当前,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迈入成长期,都市圈产业发展规模能级、协作水平既是都市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同城化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重点分析了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基础、面临问题,并就加快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
基础

成都都市圈是四川省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引擎,也是中西部制造业产业体系最完备、集群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成德眉资4市产业基础具有互补性,具备推动制造业区域分工协作、产业联动的有利条件。

01

都市圈产业基础雄厚

成都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显著,规模优势不断巩固。国家级产业集群实现突破,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共3个产业集群先后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同发布共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合作宣言,共同组建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创新中心,聚焦产业集群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项目招引等开展深度合作。2022年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2.6万亿元,占西部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全省比重分别达到10.2%、33.8%、46.2%。

02

重点领域合作潜力较大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突破万亿,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汽车产业、航空装备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具备引领带动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实力。德阳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实力雄厚,能源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国际领先,氢能、核能、储能、太阳能等领域加速拓展延伸、创新突破,与成都清洁能源产业的合作潜力持续释放。眉山新能源新材料集聚效应初显,锂电产业集聚万华化学、上海杉杉、宁德时代等行业领军企业上游材料环节优势突出,与成都较强的锂电池总装集成能力形成良好互补。资阳“中国牙谷”集聚爱齐、卡瓦、博恩登特、华光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口腔器械装备生产基地,具备承载成都口腔装备材料创新成果转化的产业基础。

03

产业协同合作越发密切

围绕都市圈产业协作,在成都都市圈“1+1+N”规划体系框架下,共同编制《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链全景图》《成都都市圈制造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成都都市圈白酒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等规划方案,着力构建“规划-计划-方案-指标体系-评估报告-发展建议”的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协同规划体系。成眉共建大健康产业武侯总部基地和东坡生产基地,成资共建天府国际口腔医学城,金牛与什邡探索飞地合作园区建设,划定什邡经开区约600亩地块作为起步园区,按照“总部+基地”“研发+转化”模式,成功引进中航智无人机等产业化项目在金牛、什邡同步开工建设。都市圈内1500余家工业企业形成稳定配套协作产业生态。


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
面临的问题

对标先进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制造业协同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制造业规模能级有待提升。成都都市圈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不足上海都市圈的五分之一、深圳都市圈的三分之一、广州和杭州都市圈的二分之一,整体规模偏小。


二是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足。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发展不足,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以代工企业为主,缺乏自主品牌产品和本土核心企业,能源装备集群中大部分中小企业产品为基础铸锻件、普通结构件等中低端产品,医药健康领域生物技术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产品偏少,新型材料产业尚未形成突出的集群优势。


三是产业分工协作程度有待深化。区域间重点产业链专业化分工深度不够,协作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以产业转移类为主,“研发+转化”模式仅有点上的突破,还未形成带状、网状的发展。


四是区域协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缺乏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等微观层面的协调机制;跨市域“统计分算,财税分成等利益共享机制细则不清、落地性不强;合作共建园区推进不畅,多数跨区域先行示范园、飞地园区处于前期筹划和签订协议阶段,尚未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


加快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
几点思考

成都都市圈应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机遇,围绕建设成长期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瞄准产业“高端”和产业“集聚”,铆足干劲,起步争先。坚持以“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为主线,以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为路径,强化链主企业引领,构建高端切入、优势互补、集群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共同探索构建差异化协同格局。强化运用产业链全景图,以产业链全景图为基础和引领,加快编制成都都市圈制造业协同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企业供需配套协作,持续引入链主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聚合产业基金、领军人才、关键平台等生态要素,全力以赴推动跨区域“建圈强链”。建立统筹机制,按照一链一专班模式,联合组建重点产业链工作专班,搭建产业链协同共建平台,共同梳理创新链、供应链配套清单。推动组建一批协同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创新政策互认互通,加强图谱研究、规划编制和项目落地。


二是共同探索打造安全高效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升级平台功能,充分发挥都市圈航空港、铁路港枢纽优势,打造国际航空中转中心和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完善对接机制,常态化举办成都都市圈产业生态建设企业供需对接云共享大会,引导链主企业建设面向本行业、跨区域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品供给、制造能力、产品需求等生产要素集成共享。培育备份体系,支持鼓励链主企业在都市圈打造供应链“备份”,引导都市圈“链主”企业联合引进自主可控、产业转移需求较大的关键产品。


三是共同探索成本共担和利益分享激励机制。建立共建园区财政协同投入机制,探索产业招商、委托管理、股份合作等多种园区合作形式,积极争取向合作园区提供专项补助资金、税收留存返还等优惠政策。制定跨区域合作项目财税分享细则,推动都市圈层面尽快制定成都都市圈跨区域项目财税利益分享实施细则,明确合作原则、适用范围等具体内容,推动跨区域合作走深走实。


四是共同探索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建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服务重点产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分级培育,推动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龙头企业打造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协同提升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共建工业互联网资源池和一体化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汇聚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工业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各类资源,开展跨区域服务。联合开展企业用云成效反馈,协同提升企业用云深度,带动上下游企业构建云上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