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协同规划:把零散的蓝图拼成一张贯通的愿景图
2020-12-14 12:53:18

微信图片_20201214124706

上海大都市圈(1+8)范围图
    

“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上海大都市圈迎来什么新进展?  这个包含了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9个城市的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发展最成熟的区域之一。

微信图片_20201214124728

2020年9月28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揭牌 


为支撑上海大都市圈协同规划、建设和管理,9月28日,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三家单位合作,共同成立了“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同时,上述三家单位联合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8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

1990年代,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将“都市圈”概念引入规划界。在他看来,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进入这一阶段,就需要改变过去城市间各自为政的竞争状态,转变为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共建基础、共商策略、共享利益”。


微信图片_20201214124801

基于地理邻近性和功能关联性的多重嵌套关系


城市发展思维正在悄然转变

当下,国家正加紧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都市圈被赋予重要意义。

在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熊健看来,都市圈已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组织的基本单元。

上海大都市圈这个基本单元有多大?


微信图片_20201214124846

铁路现状图 


微信图片_20201214124928

高速公路网现状图


孙娟分析,当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人员等诸多要素流动受限,同时,上海大都市圈的9座城市正迎来后工业化时代,对于这些城市来说,依靠工业快速扩张,以带动城市发展的阶段已成为过去。

她在城市调研中感受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所提出的创新、人文、生态目标,已成为上海大都市圈9座城市的发展共识。城市发展思维正在悄然转变:从各干各的,靠规模发展转为追求分工效益,要求加快要素流动。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个圈里的城市爱竞争。”孙娟说,在上海大都市圈,上海是核心,其余每座城市都有特点和长板。在历史上,苏州、湖州、无锡、南通、宁波等城市都曾强势一时。“这个圈子可称之为‘核心引领的多中心组合体’,与东京都市圈的单中心相比,上海大都市圈更具韧性。”


微信图片_20201214125017

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发言 


他相信,如此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模式,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形态,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城市从竞争走向竞合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成立当天,由该中心推出的《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2020》同步发布。该指数以上海大都市圈40个城区以及县(市、区)为评价单元,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航运贸易、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文化交流等五个维度的评价体系。

指数显示,上海市区以“五项冠军”高居榜首,龙头作用全面发挥;苏州、宁波市区以多项“前三名”担当“全能领袖”;入围六强的无锡、常州、南通市区各具长板,分别担当国际科创、智造或贸易领域的“专业先锋”;嘉兴、湖州、舟山市区已形成国际科创、文化、航运领域的优势方向,是颇具潜力的“明日之星”。

“希望由9座城市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能够破解自身资源局限,加速优势整合,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这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愿景所在。”熊健认为,全球城市区域正是通过联结多个不同特色、各具长板的全球城市,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对于上海来说,在这一过程中也将不断提升自身地位。

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上海从跨省城镇圈、示范区、都市圈、城市群多个层面推进落实区域规划协同工作。

熊健介绍,“上海2035”提出要以城镇圈促进城乡统筹,在主城区以外,划分24个城镇圈,其中3个为跨省界城镇圈;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涵盖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苏吴江,是在县区级层面的探索;及至地市级层面的探索,就是上海大都市圈。

回望历史,这一区域长期以来都有部署规划。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屠启宇介绍,改革开放初期,规划力量先行,国务院决定建立上海经济区;进入1990年代后,市场经济推动下,市场和功能一体化进展领先于行政制度与政策的一体化,市场驱动力大于制度供给;进入本世纪后,政策供给和市场相向而行,趋向均衡。

但他认为,截至目前,关于该区域的规划,总体上仍是自上而下供给。“而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应该是我国目前为止第一个用了‘协同’二字的规划,是在中央宏观部署下,地方政府自发地、自下而上地进行政策供给,这是一个重要变化。”

屠启宇表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都市圈首先要做到真正的协同,从竞争走向竞合,“这种合作必须实实在在,否则难以形成有效而实在的内部大循环。”

他讲到,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之上,都有同一个省级行政主体。而在上海大都市圈内,有着9个甲方。“对于这样的都市圈规划,必然是一种协同规划。

把一张张零散的蓝图,拼成一张贯通的大都市圈愿景。

城市间如何协同规划?这是一个大命题。

专家表示,在这背后,一方面有市场力量可以推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应发挥作用。对比国外,许多跨行政边界的都市圈、城市群规划中,进行协同工作的主体甚至是专业的第三方。

微信图片_20201214125142

上海大都市圈水源地共保共建规划图 


专家们一致表示,该研究中心的目标定位是成为智库平台,能一路陪伴上海大都市圈的诞生、发展,为各方传递意见,弥合各方的发展愿景与版图,努力把一张张零散的蓝图,拼成一张贯通的大都市圈愿景图。

在9座城市调研时,孙娟发现,自己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沟通。以连贯苏沪的太浦河为例,通过一轮轮沟通后,大家的共识是如何把河水治理好,如何让上千万的人喝上干净的水。

微信图片_20201214125213


上海大都市圈圈层发展体系 


熊健进一步表示,世界上著名的都市圈,如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都有智库组织,以持续跟踪研究区域,总结发展的经验或教训。上海作为全球城市,也应有这样的机构,而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成立后,将持续跟踪都市圈发展,定期评估规划的推进,进行专题项目研究,从城市间合作角度,推进都市圈协调联动。


微信图片_2020121412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