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来了!
2021-04-12 11:21:49

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1月19日资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篇 开启资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重要原则

第三节 发展定位及功能支撑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第二篇 坚持成资同城化战略支撑,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一章 融入主干极核共建成都都市圈

第一节 共建国际门户枢纽

第二节 推进产业生态圈全面融合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第四节 深化公共服务便民共享

第五节 建设成都东部新区资阳协同区

第二章 发挥主轴优势融入重庆都市圈

第一节 建设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 加强重点领域合作

第三节 加快毗邻地区一体化

第三章 构建市域一体共建共兴空间格局

第一节 打造“一轴两区三带”

第二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第三篇 加快建设成都东部枢纽,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章 建设成都东部空铁公枢纽

第一节 建设轨道上的城市

第二节 建设高效便捷外联交通网

第三节 建设高效便捷内畅交通网

第四节 建设客货运枢纽场站

第五节 加快航空航运发展

第二章 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第一节 加强供水保障能力

第二节 加强水旱灾害防治

第三节 加强资水文化建设

第三章 提升清洁安全能源保障能力

第一节 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第二节 完善能源输配网络建设

第四章 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建设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第二节 发展融合基础设施

第三节 建设数字资阳

第四篇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临空经济高地

第一章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融入国内国际市场

第二节 推动消费转型升级

第三节 激发投资新活力

第二章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第一节 构筑产业生态圈

第二节 打造产业功能区

第三节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章 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构建“5+1”产业体系

第二节 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第三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第四节 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

第四章 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构建“4+4”产业体系

第二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第三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第四节 提升服务业供给质量

第五章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构建“6+3+1”产业体系

第二节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第三节 加强农产品供给能力建设

第四节 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节 培育农业带动主体

第六章 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第一节 加快布局数字产业

第二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赋能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新经济产业

第五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建设山水魅力之城

第一章 构建“一主两副、多点支撑”城镇格局

第一节 提质发展中心城区

第二节 做强市域副中心

第三节 打造区域城镇群落

第二章 提升城镇建设品质

第一节 建设特色山水魅力公园城市

第二节 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第三节 树立城市经营理念

第四节 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

第三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第一节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节 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第三节 做好乡镇和村级改革“后半篇”文章

第四节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第五节 创新乡村振兴投入机制

第四章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第二节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第三节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六篇 坚持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第一章 推动创新能力提升

第一节 打造区域创新引擎

第二节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

第三节 加快创新平台搭建

第四节 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第五节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第二章 加强创新人才集聚

第一节 加快创新人才引育

第二节 强化人才评价激励

第三节 加强创新人才保障

第三章 提升创新创业环境

第一节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第二节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第三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四节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第七篇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第一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严格生态红线管控

第二节 强化生态系统建设

第三节 加强区域环境协同

第二章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一节 全面改善空气质量

第二节 推进水环境质量达标

第三节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第三章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第一节 推进资源节约降耗

第二节 加强循环回收利用

第三节 构建绿色循环体系

第四章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第一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第二节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

第三节 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第八篇 坚持全面开放,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

第一章 加快重大改革试点先行突破

第一节 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

第二节 深化同城化综合改革

第三节 加快推进自贸区协同改革

第二章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第一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二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第三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节 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第三章 推动全域全面开放发展

第一节 拓展对外开放

第二节 建设开放平台

第三节 扩大招商引资

第四章 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第一节 充分扩大利用外资

第二节 提升外贸质量水平

第三节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九篇 坚持共享发展,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第一章 积极促进就业创业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第二节 发挥创业带动作用

第三节 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第二章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第一节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第二节 加强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第三节 推进高等教育加快发展

第四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第三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服务体系

第二节 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第三节 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第四节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

第四章 推进健康资阳建设

第一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二节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第三节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第四节 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五节 推动体育事业提档升级

第五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一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二节 优化人口管理

第三节 发展青年妇幼及残疾人事业

第十篇 坚持文化强市,提升城市影响力吸引力

第一章 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第一节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第二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高水平创建全国文明

第四节 塑造资阳文化精神

第二章 加快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第一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第二节 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第三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第三章 推动文化产业健康优质发展

第一节 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二节 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节 拓展文化发展新空间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章 提升依法治市水平

第一节 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

第二节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第三节 强力推进司法公正

第四节 大力开展法治教育

第二章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第一节 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二节 优化城乡基层治理机制

第三节 着力引导群众自治

第四节 大力推进诚信自律

第五节 加强群众信访工作

第三章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资阳

第一节 强化经济社会安全保障

第二节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三节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第四节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第五节 加强国家安全管理

第六节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第十二篇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章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章 加强政策引导

第四章 完善规划体系

第五章 健全实施机制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资阳处于迈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重塑资阳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资阳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面建成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资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是政府履职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巩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果、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开启资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开创新局面、再上新的大台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刻认识新阶段面临的发展环境,科学分析我市的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和存在问题,紧紧把握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推动全市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资阳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成资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等风险挑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资阳具体化,保持专注高质量发展定力,较好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市实现经济平稳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干部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

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GDP总量达到807.5亿元,年均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为20.9:28.3:50.8,第三产业比重较“十二五”时期提高2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83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3亿元。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工业、服务业、农业体系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特色优势产业、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中国牙谷从无到有、加快成势,电子商务交易额居全省第5位,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62万吨以上,“安岳柠檬”居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全省第二、全国前十。创建国家高新区顺利推进,临空经济区全面全域全速建设,安岳、乐至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基础设施建设大力突破。“8高11轨16快”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全省首条跨市城际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资阳线开工建设,成达万、成渝中线高铁基本完成前期工作,成自宜高铁、成资大道、成资临空大道加快建设,在建铁路里程27.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380公里,实现“县县三高速”,启动农村公路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客运实现“村村通”。毗河供水工程一期即将竣工,张老引水工程加快推进。能源通信设施加快建设,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同网同价,新扩建110千伏以上变电站3座,川渝第三通道500千伏线路工程等8个电网建设项目竣工投用,安岳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加快建设,5G基站建成500个,行政村光纤通达率100%。

城乡提质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建成区面积10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5.4%,分别较“十二五”末增加11.5平方公里、提高6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完成城市干道68.79公里,打通“断头路”3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21个,安岳、乐至县城提质发展,“百镇建设”培育形成4个特色小城镇。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建成美丽资阳·宜居乡村750个,创建省级“四好村”90个。

全面改革创新深入推进。12项国家级改革试点、39项省级改革试点、24项市级自主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市、县(区)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为全国3个、全省唯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市。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国家技术转移西南分中心落户资阳,获批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资阳协同改革先行区。

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成资同城化发展成效明显,与成都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印发成资同城化实施方案及五年行动计划,114个项目、122个事项取得实效。深化与重庆毗邻地区合作,与大足、潼南、荣昌、铜梁、渝北建立合作关系,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启动建设。全市累计引进“三类”500强企业36户,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400亿元。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4.16亿元,全市325个贫困村、23.6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并持续稳定达标,通过国家检查验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污染防治力度前所未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88.8%,沱江国控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政府综合债务率不断下降,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

社会民生福祉有效保障。每年集中力量办成一批民生实事,年度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66.5%。城镇年均新增就业超过1.8万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造提质义务教育学校491所,化解大班额1831个,资阳口腔职业学院、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实现开学招生,成功引进成都文理学院。医联体建设惠及群众,与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合作办医持续深化,市第一人民医院等4所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3%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7%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2元、较“十二五”末增加11138元、年均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76元、较“十二五”末增加6792元、年均增长9.2%。计生、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市域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全面依法治市取得重大进展,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地方立法取得突破,平安资阳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顺利实施,城乡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五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这些发展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协商支持下,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为开启资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阳1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资阳抢抓国省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资同城化率先突破、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处于前所未有的最佳机遇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实施。党中央部署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制定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尤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一大批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的有序推进,为资阳标注面向未来的新起点,给资阳带来长期性战略红利和制度性政策红利,深刻改变资阳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将资阳带入“黄金发展期”。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资阳作为川渝通衢、双城门户,西迎成都、东接重庆,是全省唯一同时直线连接成都、重庆“双核”的城市。随着“8高11轨16快”现代立体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形成,资阳全域融入成都半小时、重庆1小时经济圈,将持续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增长,成渝直线黄金通道的独特区位优势、成渝门户枢纽的开放合作优势以及成渝中部腹地的空间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战略牵引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平台空间广阔。天府国际机场2021年建成投用,带来巨大的货邮和旅客吞吐量,机场的极核辐射和资源流动,将深度重塑资阳经济发展格局和优势,推动资阳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中国牙谷加快打造全球唯一的“产学研销医养”全产业链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口腔产业集群,资阳临空经济区正全力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资阳高新区加快创建国家高新区,安岳、乐至经开区成功创建省级经开区,这些新增长极必将为资阳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观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主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明确,资阳建市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发展中积累的矛盾问题亟待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宏观环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地“卷土重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问题相互交织,为资阳发展带来更大挑战和压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繁重。自身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大,“十三五”末GDP仅占全省的1.6%、川渝的1.1%,人均GDP偏低,仅为全国的43.7%、全省的55.6%、川渝的47.1%。财税质量不高,三次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和新兴产业比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不足,开放程度不深,基础设施短板较多,城镇化进程较慢,生态保护任务较重。民生社会建设较为滞后。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发展滞后,教育资源不足、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短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防范化解风险压力较大。政府债务负担仍然较重,历史遗留问题矛盾化解难度较大,企业经营较为困难,就业形势亟待改善,社会治理、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现代化建设夯基筑底的起步期、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期、全面推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期、社会民生事业提升期,全市上下必须胸怀两个大局,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面向2035年,我市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必须紧紧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省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开启资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坚持成资同城化战略支撑,推进“联动成渝、全面开放,市域一体、共建共兴”,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加快建设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为资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重要原则

推动“十四五”时期资阳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以下要求。

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两个大局,主动服务国省重大战略全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资阳具体化,促进资阳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定推动成资同城化率先突破,深化与重庆毗邻地区合作协作,强化成渝联动门户、成都东部枢纽、临空经济高地、山水魅力之城功能支撑,共建“都市圈”、唱好“双城记”。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形成改革、开放、创新、人才四轮驱动格局,实现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以安全发展为底线筑牢现代化建设安全保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第三节 发展定位及功能支撑

围绕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总体定位,立足独特区位优势,强化特色功能支撑,加快建设以门户枢纽为核心,以临空经济、公园城市为特色,引领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同城化率先突破区。

成渝联动门户。发挥西迎成都、东接重庆的“双门户”功能,打造成都都市圈东向、南向和成渝相向发展的通道门户,促进成渝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流动、高度集聚,助推成渝主轴联动融合发展。

成都东部枢纽。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充分发挥成自宜高铁、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高铁等出川大通道作用,加快高速、快速公路连接成网,构建贯通成渝、连接全国、畅达全球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共建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临空经济高地。坚持全域临空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融入成渝、服务成渝、配套成渝、承接成渝的产业体系,共同打造优势互补、配套成链的产业生态圈,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建设以临空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新城。

山水魅力之城。践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山水资源,丰富沱江水系、丘陵生态和石刻瑰宝独特魅力,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体现生态江城之美、彰显绿色丘区之秀、传承历史文化之韵,促进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全力建设蜀乡文化生态江城。

第三章 发展目标

锚定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考虑发展方位和阶段性特征,统筹短期和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着力实施协同发展、产业提升、城乡提质、活力释放、幸福安康“五大工程”,确保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2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5%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消费扩容升级,财政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初步建成。

区域协调发展达到新水平。成资同城化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与成都东部新区形成功能协调、融合互动的发展态势。与重庆毗邻地区合作不断深化拓展,在助力成渝相向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省,力争城镇化率达60%以上。乡村振兴发展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改革开放创新取得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新体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型企业数量、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高于全省,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资阳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资源能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低于全省控制标准。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长江上游沱江中游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

民生事业发展实现新进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市域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更高水平的法治资阳平安资阳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是: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在2025年基础上接近实现翻番。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资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资阳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长江上游沱江中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建成独具特色的山水魅力公园城市。建成现代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迈入同城化发展新阶段,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资阳2

第二篇 坚持成资同城化战略支撑,全面融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深度对接成都东进、重庆西扩,推动成资同城化率先突破,加快建设成渝中部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都市圈”,共唱“双城记”,促进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互动融合发展,提升资阳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分量,助力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第一章 融入主干极核共建成都都市圈

坚持成资同城化战略支撑,积极融入成都“两区一城”“三城三都”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同网、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政务事务通办、开放门户共建,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共建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第一节 共建国际门户枢纽

坚持“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完善外联内畅交通体系,协同推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行,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同城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融入以成都为中心枢纽的多层次、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协同推动成都都市圈内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织密区域高速快速路网,实施建设成都东部枢纽行动计划,消除“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推动开行跨市域公交和动车公交化运营。

第二节 推进产业生态圈全面融合

推进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对接成都产业布局,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融入成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生态圈建设,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商用汽车、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现代农业、文旅农旅等领域共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共建“中国牙谷”“医美之都”,合力打造西部医疗康养高地、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聚焦构建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探索开展园区共建和“飞地”园区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产业互动。建立优势互补、协调开放、高效顺畅的统一市场体系,推进生产要素在成资两地实现双向流动。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协同构建生态空间和安全格局,引导城市空间和公园形态有机融合,共同推进沱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山水林田湖草联合治理,协同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共建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打造同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协同推进深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共建共享都市圈内大气污染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和毗邻地区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设施,协同开展土壤污染防控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协同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四节 深化公共服务便民共享

推进成资公共服务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体系同构,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深化优质教育等“八大共享平台”合作,推动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推进成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延,全面实现跨区域异地门诊医疗直接结算。促进社保无障碍转移,推广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管理服务模式。加快政务审批一网通办结果互认、市民云服务全面互通共享。争取联合申报“公积金支持租赁住房发展”国家试点。深化养老及社会救助协作,共建医养结合体、儿童、老年人福利医疗康复基地。推动成资户籍便捷迁徙、居住证互通互认。推进成资文化体育资源共建共享,探索文化体育设施联盟运行模式。

第五节 建设成都东部新区资阳协同区

共享成都东进势能,联动成都东部新区,强化战略对接、政策衔接,构建“交通互联、经济共生、产业协同、服务共享”多元化发展格局。推动交界地带融合发展,联合编制实施成资交界地带及毗邻乡镇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以临空制造、临空综合服务、都市农业为重点,促进资阳临空经济区与成都空港新城协同发展,协同建设天府国际机场保障基地,共同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以先进制造业、临空物流、高端现代农业为重点,推动雁江—简阳融合地带发展,共建雁江简阳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农旅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乐至—简阳融合地带发展,共建乐至简阳乡村振兴示范带。

资阳3

第二章 发挥主轴优势融入重庆都市圈

发挥成渝城市群中部腹地城市的独特优势,借势借力重庆西扩,全面深化与重庆协同联动,争取布局重大发展平台,促进成渝主轴整体发展和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建设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与大足探索一体规划、利益共享建设模式,整合大足、安岳示范片文旅资源,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川渝毗邻一体化发展典范。充分利用石刻(窟)、柠檬、红色文化等独特资源,以文旅融合为引领推进产城景多元融合,推进基础共建、产业共兴、服务共享、环境共治、要素共畅等功能复合。按照“一核两片四带”融合发展格局,推动核心区石刻、柠檬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石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世界柠檬主题文化公园、巴蜀文化创意体验展示区、国际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文旅+”产业示范新高地,构建“佛心石韵”文化遗产、“巴山蜀水”美丽乡村、“红色印记”文旅研学、“巴蜀智造”工旅融合示范带,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巴蜀文化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加强重点领域合作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推进川渝大通道项目建设,构建连接“双城、两区、两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网络,通畅干线路网联系。共创一批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安岳柠檬集散中心,联合潼南建设中国柠檬产业集群,提升中国柠檬核心产区市场影响力。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建设,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天然气综合利用、纺织鞋服、现代物流等产业协作配套。深化流域环境污染案件溯源协查、边界应急事件联合处置合作。推进医保信息联网、重大疫情联防联控、人力资源服务、公共服务政策等协同联动。推动重点行业、特色领域的商协会、产业联盟建设。

第三节 加快毗邻地区一体化

以交界乡镇绿色农业、农文旅融合成带为重点,推动安岳、潼南、大足、荣昌交界地带一体化发展,建设跨省交界地带协同发展新样板。推动安岳县姚市、潼南区柏梓等依托琼江开展宜居乡村连片共建,建设川渝泛琼江流域文旅产业联盟。推动安岳县李家和石羊、荣昌区吴家等毗邻乡镇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园区。

资阳4

第三章 构建市域一体共建共兴空间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树牢全市发展“一盘棋”、全域规划“一张图”理念,统筹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构建“一轴两区三带”组团发展、各具特色、协作分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提升服务配套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力。

第一节 打造“一轴两区三带”

一轴。依托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成渝客专、渝蓉高速、成资渝高速等大通道,发挥西迎成都、东接重庆的“双门户”功能,加快产业集聚、提升城市品质、促进资源流动,构建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成渝直线发展轴,促进成渝相向发展和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

两区。对接成都“东进”,联动成都东部新区形成“交通互联、经济共生、产业协同、服务共享”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融入成都都市圈发展的成都东部新区资阳协同区。对接重庆“西扩”,联动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融入重庆都市圈发展的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带。发挥临空临港优势,打造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重点发展临空指向型的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推动全域临空发展。发挥沱江生态价值,打造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拓展亲水高端服务业态,构建“一廊、三中心、七组团、五景段、百花田”空间体系,与成都共建世界级滨江发展轴。依托成资渝高速、遂资眉高速等,突出绿色生态本底优势,打造成资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大力发展柑橘、柠檬、黑山羊、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资阳5

资阳6

第二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强化市县统筹,发挥比较优势,把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不断增强经济综合承载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先进县。

雁江区。发挥“蜀人原乡”“长寿之乡”品牌优势,全面融入成都都市圈,依托雁江临空制造配套产业园、资阳文旅大学城、资阳医药食品产业功能区、成渝·紫微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建设,强化成都东向门户功能,重点发展医药食品、装备制造配套、新型装配式建筑建材、物流商贸、高等教育、文旅康养、柑橘、农旅融合等产业,加快建设人城产融合的成资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

安岳县。围绕建设人文荟萃的成渝中部开放发展前沿区,发挥融入重庆桥头堡和川渝门户优势,积极承接重庆都市圈辐射,依托安岳经开区、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食品健康、纺织鞋服、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农旅融合、柠檬、红薯等产业,加快建设成渝中部重要节点城市。

乐至县。围绕建设秀美宜居的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和交通枢纽功能,主动融入成都都市圈,依托乐至经开区、陈毅故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健康、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黑山羊、蚕桑、农旅融合、花卉苗木等产业,全力打造成渝相向发展联动区、成都东进发展协同区、简乐交界发展示范区,着力建设绿色生态之城、宜居宜业之城、包容人文之城。

高新区。围绕建设创新引领型国家高新区,坚持西拓南延拓展空间承载能力,发挥高新区产业集聚优势,依托中国牙谷、交通装备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功能区,重点围绕口腔医疗、机车商用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构建产业生态圈,灵活承接区域外溢产业,培育创新性产业功能,加快建设成渝重要现代制造与科创基地、成资同城化产业先行区和高品质生态宜居新城。

临空经济区。围绕创建现代化国际化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突出临空高端制造业、临空综合服务两大功能,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品质发展,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临空综合服务、都市现代农业、农旅文旅融合等产业,加快建设成资同城化先行区、临空经济集聚区、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成都都市圈新兴增长极。

第三篇 加快建设成都东部枢纽,构建现代基础

设施体系

用好用足直线连接成都、重庆的“双门户”优势,聚焦“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章 建设成都东部空铁公枢纽

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以轨道交通为重点、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为骨干,加快构建“8高11轨16快”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形成空铁公一体、多线连成渝、市域大畅通的立体综合交通格局,努力创建全省“交通强国”示范市。

第一节 建设轨道上的城市

围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积极探索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枢纽和运管全方位融合,构建体系完善、功能协调、资源共享、便捷高效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推动成渝铁路扩能改造、成渝客专公交化运营,全力推进成自宜高铁、成达万高铁、轨道交通资阳线建设,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等干线铁路和绵遂内铁路、成都外环铁路等城际铁路,研究论证成资市域铁路S17线,构建机场10分钟、成资半小时、渝资1小时通勤圈。

第二节 建设高效便捷外联交通网

加快构建“四横三纵”多向联系的高速公路和“四纵五横两环”快速通道主骨架网,实现快速通勤、高效互通的区域交通格局。加快推进成渝高速公路扩容、铜梁至安岳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和成资大道、成资临空大道、东西城市轴线东延线资简段乐简段、G319成渝直线快速通道等建设,形成快速连接成渝及周边的高快速通道网。

第三节 建设高效便捷内畅交通网

加快推进资安、乐雁快速通道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争创全域“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品质提升行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路、旅游路、物流路,建立规范化可持续管护机制。规划建设市、县(区)、镇(村)三级邮政快递物流分拨中心,优化邮政普遍服务网点布局,加强农村邮政快递网点建设和改造升级。

第四节 建设客货运枢纽场站

加强客运枢纽、货运场站以及公交枢纽建设,建设资阳北站、资阳西站等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客货运枢纽(多式联运中心),强化对外交通转换和内部客流集散功能。启动资阳西站存车场及动货基地规划论证,承接天府国际机场远期动车货运仓储集散。依托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建设成都东部货运枢纽场站。

第五节 加快航空航运发展

启动通用机场规划和建设,布局航空科技创新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发展通用航空装备和无人机研发制造。规划建设沱江资阳港,推动全线渠化,构建沱江中上游航运枢纽港区,启动沱江及其支流旅游航道等一批航运码头建设,建立以观光旅游为主、货物运输为辅的水上客货运集散基地。

资阳7

资阳8

第二章 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牢牢把握“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加强水资源保障,完善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加强供水保障能力

持续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重大战略,发挥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效益,开工建设毗河供水二期工程,加快丹山水库、宝石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库建设,推进资阳市第二水源、应急水源以及县城、重点小城镇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升饮用水水源质量;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建设,加强小微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和保障能力。

第二节 加强水旱灾害防治

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江河堤防工程、临江寺水利枢纽等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全域水利智能管理、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防汛减灾防治体系等智慧水务能力建设。

第三节 加强资水文化建设

坚持水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传承、发展、提升资水文化。挖掘生态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发挥毗河、东风渠等工程文化遗产示范效应,保护资水水文化遗产。建设水文化教育基地,推动资水文化建设进机关、进学校、进基层。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业、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资阳9

第三章 提升清洁安全能源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和建设布局,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构建经济、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第一节 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完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体系,推动重点领域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和综合效能。探索建立天然气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助力打造中国“气大庆”。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力度,推进“安岳气田”勘探井、开发井和净化厂扩能等项目。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新兴产业和氢能产业,加快清洁能源推广应用,科学布局油气储存设施,完善终端销售网络,提高天然气产能和就地处理、消纳能力。

第二节 完善能源输配网络建设

构建与成都、重庆及周边城市互联互通的能源战略通道,推动能源输入输出多元化、多极化。加快骨干电网和农网改造项目建设,构建稳定可靠的输配电网络。统筹建设电力、燃气、氢能、热力等基础设施,实施新建城镇、园区供能设施一体化。推进“安岳气田”内送外输通道建设,确保市内消纳与余量外输通道高效畅通。

资阳10

第四章 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促进新型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数字资阳。

第一节 建设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实施5G基站建设攻坚行动,推行“微基站+智慧杆塔”“5G+WIFI6”等新型网络部署方式,支持开展“5G+”融合应用示范。推动建设一批云计算数据中心,加强智能停车场、智能仓储、综合管廊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中心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

第二节 发展融合基础设施

推动交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实现跨区域“多卡制”便捷乘车。推动先进电网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融合,加快电动汽车公用、专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水利基础设施和大数据资源平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筑楼宇等数字化管理,加快“数字+”与城市运营管理各领域深度融合。

第三节 建设数字资阳

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开放互通的公共应用平台,联动成渝实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市县两级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推进感知源和大数据建设,建成智慧治理中心。建设一批数字校园、智慧医院、智慧景区、智慧社区,推进“数字统战”“数字民宗”建设,强化数字在市场监管、生态环保、公共区域监测监控、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打造“数字政府”运行管理支撑体系。

资阳11

第四篇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临空经济高地

坚持临空产业导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共建成渝产业链供应链为重点,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建设临空经济高地。

第一章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改革,加快与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提升消费能级,拓展投资空间,为资阳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第一节 融入国内国际市场

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和蓉欧、渝新欧班列,围绕欧洲、中东等区域市场需求,借力成渝大市场,以适应国内需求为主体,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对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强化产业协作配套和特色产品供给,推进供需对接,疏畅流通渠道,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和汽车、口腔医疗器械、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纺织鞋服、电子信息、绿色农产品等特色产业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第二节 推动消费转型升级

融入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对接重庆消费市场,完善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健全服务标准体系,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培育发展新型消费载体和场景,推进新型消费标准化建设,加快商圈升级改造,营造夜间经济、周末经济、体验经济特色消费场景,建设临空地标商圈潮购场景和一批特色街区,打造“成渝腹地、潮购资阳”时尚购物体验名片。优化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扩大文旅、美食等特色服务消费供给,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传统零售+融合创新”、“电商+”、直播带货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无接触”零售、“智能+”等服务消费,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第三节 激发投资新活力

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激活民间投资,保持投资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紧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现代产业等以及市政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应急物资储备等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领域,推动强基础、增功能、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产业发展和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建立财政、金融、土地、能源等服务重大项目机制,支持市县国有企业市场化运作,通过资源整合、资产注入等方式做大做强,构建重大项目投资、建设、管理、运营新格局。

第二章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坚持集聚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以产业生态圈、功能区为抓手,引导产业错位协同布局和重大产业项目精准落地,推动产业能级提升,加快建设成渝中部产业集聚核心区。

第一节 构筑产业生态圈

着力建设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纺织鞋服5个先进制造业产业生态圈,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医养4个现代服务业产业生态圈和1个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投入保障、绩效评估等机制,引导资源要素、服务供给向产业生态圈集聚,推进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聚焦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路径图及招商目录表,引导重大产业项目精准落地,实现主导产业在各功能区之间错位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成链发展新格局,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

第二节 打造产业功能区

加快建设中国牙谷、资阳临空高端制造功能区、成渝·紫微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国际柠檬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区、陈毅故里全国红色文化旅游区等18个产业功能区,精准细化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主攻方向及细分领域。突出园区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五位一体”,高标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单元,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型产业园区。

第三节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挖掘产业跨界价值。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企业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鼓励服务企业以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争创全省“两业融合”试点。探索制造业服务业同互联网、金融等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健康服务与旅游、养老、体育、保险跨界融合发展。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资阳12

资阳13

第三章 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以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为重点,突出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导向,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提升制造业比重、发展层次和质量效益。

第一节 构建“5+1”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纺织鞋服5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口腔医疗先导产业。大力发展新制式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专用车及零部件制造,积极拓展航空制造领域,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食品饮料绿色健康化、特色化,积极开发航空食品。创新发展生物技术药,加快发展化学药、中成药。突破发展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器、智能终端,推进5G与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提升发展功能性面料、休闲运动类纺织鞋服产品。推动口腔装备材料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成链发展。推进安岳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建设天然气综合利用基地。

第二节 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创新“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建园方式,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扩区调位。推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创建国家高新区,加快临空经济区产业集聚,提高安岳、乐至经济开发区和雁江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集中度和产出效益。实施“亩均论英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探索试点新型产业用地机制,创新土地供给模式和收回机制,增加土地有效供给、实现土地高效综合利用,促进要素合理配置。

第三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围绕成渝万亿级主导产业,主动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作,强化资源、技术、产品、服务多元化供应和国际国内产能合作。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参与建设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聚焦汽车及轨道交通、口腔医疗装备、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纺织鞋服等产业,共同壮大成渝特色产业集群。制定重点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四基”清单。

第四节 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

开展大集团大企业“百亿跨越”、中小企业“育苗壮干”和高新技术、技术创新示范等科技型企业培育,形成一批领军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瞪羚”“独角兽”企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推动企业重整攻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优质企业上市,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工业品牌和产业特色品牌。

资阳14

第四章 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服务业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服务业供给质量。

第一节 构建“4+4”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医养4大支柱型服务业,积极培育金融服务、科教服务、商务服务、居民服务4大新兴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造一批服务品牌。重点发展临空服务集群,培育发展航空物流和高附加值物流,突破发展全域电商,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商圈升级和品质消费,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康养产业集群。

第二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功能向资阳延伸拓展,融入蓉欧班列,协同打造“青白江—天府空港—资阳”物流带。拓展多式联运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保税物流、智慧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推动航空物流在资中转、成渝物流在资集散、川南川东北物流在资分拨。建设内陆无水港、成渝中部现代物流港,协同共建成都东部物流枢纽体系,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融入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后台集聚区,培育发展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业态,推动信用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围绕主导产业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第三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大力丰富文化旅游、居家服务、特色餐饮、家政物业等业态,培育新型消费场景,吸引多元化消费群体。推进全域旅游,创响“蜀人原乡、长寿之乡、石刻之乡、柠檬之乡、陈毅故里”名片,布局打造“五组团三廊道”,推进安岳石刻文旅农旅休闲度假区、陈毅故里全国红色文化旅游区、沱江农旅融合产业示范带建设,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天府旅游名镇。引进大型文旅IP项目,推进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品牌创建,开发特色文旅商品,培育大旅游产业生态链,促进文旅供给升级。提升医养服务,推动牙谷小镇建设,丰富口腔诊疗综合服务体验。

第四节 提升服务业供给质量

开展服务标准、服务认证示范,支持企业实施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建设,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大力培育一批服务业领军、中小微企业,引导个体经营户转型升级。实施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鼓励企业争创“地理标志商标”“中华老字号”品牌。培育发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认证认可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发展楼宇经济。

资阳15

第五章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以服务成渝都市消费需求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优势产业,做实先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加强农业供给能力建设,创响“资味”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一节 构建“6+3+1”产业体系

发挥自然条件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粮油、蔬菜、生猪(牛羊、渔业)、柑橘、柠檬、蚕桑六大优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夯实现代农业种业、装备、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产业支撑,突破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支持中药材等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6+3+1”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高质量打造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基地。

第二节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管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广新品种和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粮油单产和总产稳步提升。推进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提升粮食加工、流通能力,加强地方粮油储备,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

第三节 加强农产品供给能力建设

大力发展生猪、牛羊、蔬菜、小家禽、水产品等基础性产业,实施产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提升、绿色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化工程,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建设一批冷链、仓储、物流园区,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强化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责任追溯,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有效保障“米袋子”“菜篮子”。

第四节 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粮经饲畜禽渔等特色产业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积极开展传统食品智能改造、现代加工、特色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进安岳柠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组建柠檬、蚕桑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行“农业云”管理,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产业化利用,创响安岳柠檬、雁江蜜柑、乐至黑山羊等“资味”农产品品牌,巩固提升一批国省著名品牌“三品一标”农产品。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创建农业绿色生产试验示范区。

第五节 培育农业带动主体

支持农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国省级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双主体”化发展,鼓励建立社会化服务行业联盟和协会,组建农业产业集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围绕“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育主体、优服务、促融合”等重点,加快推进安岳现代柠檬、雁江佛山橘海、乐至蚕桑科技等现代农业(林业)园区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园区,梯次打造国、省、市、县(区)四级园区。

资阳16

第六章 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主动对接成都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圈和新经济发展功能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发展新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第一节 加快布局数字产业

聚焦数字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算中心、5G等数字产业项目,重点发展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器件制造、数字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云计算、物联网、VR/AR、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引进和培育数据储存、计算分析、数据清洗、加工建模等领域的企业。突破发展大数据安全,布局建设大数据产业园。

第二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赋能

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分行业、分领域、分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在商用汽车、口腔装备等行业打造一批两化融合标杆。围绕数字生活、数字消费升级,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贸、物流、文旅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广农业数字技术应用,优化育种选种、环境监测和病虫管理。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新经济产业

积极融入成都新经济产业分工,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加快推动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快引进和布局一批数字企业,对全市数字产业发挥支撑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支持融媒体和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数字文化创新企业,丰富应用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广播影视融合媒体制播等体验。

第五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建设山水魅力之城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践行公园城市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打造山水相依、城景相融、人文和谐的独具特色山水魅力公园城市。

第一章 构建“一主两副、多点支撑”城镇格局

坚持集约智能绿色理念,优化城镇规模结构,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极核、安岳乐至县城为副中心、一批重点镇为支撑的“一主两副、多点支撑”的现代城镇体系。

第一节 提质发展中心城区

坚持“临空西拓、产城南延、门户引领、拥江提质”,将“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建设“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立体公园城市,推动临空产业新城、临空高铁新城、北部新城等组团发展,开展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加快贯通中心城市中环线、外环线,有序推进旧城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建设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打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到2025年,力争资阳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60万人。

第二节 做强市域副中心

树立全域主城理念,有序拓展城市空间,着力发展城市副中心。安岳县实施“东拓、南延、西控、北改、中提升”城市发展战略,塑造生态宜居特色景观,厚植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建设生态文化魅力城市。到2025年,力争安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60万人。乐至县按照“一体两翼”城市布局,建设“精致城市·大美乐至”,推进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加快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园林城市。到2025年,力争乐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

第三节 打造区域城镇群落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推进一批重点镇、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加快建设临江镇、保和镇、高寺镇、东山镇、龙台镇、李家镇等16个中心镇,培育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支持牙谷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四至范围清晰、空间相对独立、功能特征多元的特色小镇建设,推动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资阳17

第二章 提升城镇建设品质

强化规划引领,践行“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体要求,优化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形态、业态、生态、文态。

第一节 建设特色山水魅力公园城市

依托资阳山水相融相依特色,构建“郊野森林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多级均衡公园体系,统筹推进城市绿道网络系统建设,将自然山水、公园街区、园区企业、医院学校等各类节点串联起来,形成覆盖全域、全民共享的生态“绿脉”。依托公交、绿道、慢行系统等交通空间打造生态景观带,推动绿色交通与绿色空间相结合。通过建设城市景观地标、立体绿道、特色街区,实现“一山一景一主题”,构建立体山水公园城市格局。美化城市“第五立面”,突出可视区域的绿化、美化景观建设,强化重要山体、标志性高层建筑以及重要公共建筑眺望可视范围内建筑屋顶的管控,呈现公园城市360度大美形象。

第二节 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突出资阳城市定位、文化特色,坚持城市人口与用地相匹配,城市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的规划和管控,彰显城市特色基因。推动城市重点地区建筑、重点街道建筑、重要建筑、跨江桥梁等设计出精品,打造城市代表性“名片”。

第三节 树立城市经营理念

对标成都“营城”理念,按照“多元投入、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思路,积极探索多主体共建共享、多环节融合推进、多渠道资金平衡的城市经营新模式。推行城市综合开发模式,依托高铁和轨道交通枢纽站点,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产业新城,实现城市建设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宣传营销,制定城市品牌推广政策体系,开展城市品牌宣传策划运营,打造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推出城市形象标识,建设城市地标,培育多元场景,营造特征鲜明、高辨识度的资阳城市IP。

第四节 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

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实现城市管理领域标准规范全覆盖。实行城市空间网格化管理,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三级联动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提高问题处置效率,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增强城市供水排水、防洪排涝、消防安全能力,加快建设城市智慧治理中心,构建城市治理大平台生态体系,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

资阳18

第三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坚持以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建成一批集创意农业、乡村旅游、运动休闲、田园社区、特色餐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开展代耕代种、大田托管、烘干储藏等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打造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联合成渝申报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科研基地,打响“资味农产品”“资味田园”品牌。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教育等深度融合。

第二节 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动“美丽资阳·宜居乡村”建设,以农村污水、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抓手,系统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文脉保护和传承,结合聚居点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丘区民居风貌。以主题景观节点、乡村大地景观及稻田文化景观建设为主要载体,推进农村道路旅游化、景观化改造,塑造四季有景的乡村大地景观,推动乡村风貌提档升级。

第三节 做好乡镇和村级改革“后半篇”文章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以路水电气信防“六网”体系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中心镇(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养老等公共设施,提高要素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强乡村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健全村级组织运行规则,完善群众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节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严格执行防止农村边缘群体、失能弱能人口陷入贫困政策措施。加强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监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引导扶贫龙头企业、农村旅游项目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稳定贫困群众收入。健全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第五节 创新乡村振兴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推动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乡村倾斜,建立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创新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准入机制、社会资本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

第四章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大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深入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重点解决“人地钱技”四种要素的问题,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深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强化乡村发展资金保障,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用好资阳开展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政策,破解返乡下乡用地瓶颈制约,着力构建农民进城与市民下乡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二节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护。以县域为整体,推进城市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燃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优化城乡能源配送网络,严防城市污染上山下乡,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第三节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第六篇 坚持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成渝中部科创新城,共建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章 推动创新能力提升

深度融入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网络,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第一节 打造区域创新引擎

充分发挥区域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聚力建设成渝地区中试研发基地、成果转化首选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重点推动高新区建成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科技要素齐全、孵化链条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国牙谷,以“口腔全产业链”为内涵、“口腔+”产业为外延,建设口腔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口腔装备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产学研销医养”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创建现代化国际化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突出临空制造、临空综合服务,布局重大科技设施、高校院所、创新平台等,打造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引领的新增长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分类布局、协同共兴,辐射带动县区优势产业提质升级。

第二节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推进创新型企业梯次接续发展,加强企业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突破,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和实力。支持科技咨询、科技中介、技术转移等领域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企业。探索科技型企业招商专项引进机制,推动创新链招商和创新团队引进,落户一批创新型、成长型高新技术项目。

第三节 加快创新平台搭建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口腔装备及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快推进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优势产业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共享产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中心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推进“中国牙谷”科创园、资阳临空科创园、成渝电气连接器创新创业园等高新技术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功能完善、资源集聚的高品质科创空间。

第四节 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主动参与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口腔装备材料、临空制造、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协同攻关。拓展成资协同创新中心功能,建设成都“科创通”资阳分站,探索科技型企业成渝“飞地孵化”,推动成资渝科技资源深度合作。加快推进成德绵眉资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资阳毗邻地区科技服务专家库共建共享。推动资阳高新区、临空经济区与成渝中部地区开展创新合作。

第五节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争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新成果在资阳中试、转化和产业化。建成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资阳分中心提质增效,培育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对接、交易等服务链条。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支持口腔装备材料、机车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及柠檬、蜜柑、蚕桑、道地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区域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资阳19

第二章 加强创新人才集聚

坚持“高精尖缺”“急需紧缺”导向,以市场化手段集聚创新人才,建立人才引育、政策保障、评价激励、使用流动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第一节 加快创新人才引育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深化两院院士(专家)资阳行活动成果,构建院士(专家)支持服务地方发展长效机制。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实施资阳“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资阳工匠”等重点人才项目,加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引导高层次专家与高技能“资阳工匠”协同创新、融合互补。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助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第二节 强化人才评价激励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各类人才发展与创新链紧密融合。支持科技创新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技术有偿转让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支持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兼薪获得合法收入,加强各类创新政策衔接,让广大科技人员享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三节 加强创新人才保障

完善“资阳俊才卡”制度,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政务、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保障。建立开放型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实现人才“长租短借”“智力流动”。统筹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加快“家在资阳”人才安居工程建设。解决好人才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问题。严格依法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鼓励企业建设“外国人才之家”,做好外籍专家服务管理保障工作。

第三章 提升创新创业环境

深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融入成渝地区创新生态。

第一节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引进一批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依托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资阳分中心,聚集成渝科技咨询、科技中介等优质服务资源,推动科技服务政策共享互惠,促进创新资源科学、合理流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链,引导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密切合作,为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有力资金支持。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投融资机构,共建企业培育服务联盟。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培育创新文化。

第二节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优化科研项目评审和科研诚信管理,加快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机制。打通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化主体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治理通道。出台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激励科技创新专项政策,全面支持创新创业。

第三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夯实创新创业载体,激活创新创业主体,提升载体综合服务能力。推动资阳高新区、临空经济区争创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推进创新创业成资渝合作。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创新创业制度性成本,为创客提供最优质的双创环境,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全市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启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监管执法,加大知识产权领域侵权打击力度。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口腔材料及医疗器械等领域重点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优化知识产权引导政策,形成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政策体系和法治氛围。

第七篇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资阳。

第一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落实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全面推进生态资阳建设,加强区域协同共治共享,促进生态环境美化提升,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严格生态红线管控

高标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完善空间规划体系,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打造城镇生态隔离区,营造绿色生态格局。优化完善生态保护框架体系,加强市域核心生态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格局。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沱江流域全面禁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

第二节 强化生态系统建设

强化森林、水域湿地、保留山体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修复,加强海绵城市以及公交路网系统、步行及自行车慢行系统建设。统筹抓好全域水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水空间、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加快构建全域“两流域三渠系十五湖”和中心城区“一江九水五湖八湿地”水网体系,建设沱江流域水土保持功能区。开展绿化全市行动,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面推进林长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

第三节 加强区域环境协同

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强化区域生态联防联治,推进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完善跨区域水体监测、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协同治理网络,共同促进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探索创新联防联控、合作共建、利益补偿等机制。加强周边城市环境监察、应急、执法合作,共同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高污染防控能力。

第二章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加强环境风险管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一节 全面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空气质量监控能力建设,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和精细化管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治理。开展秸秆禁烧整治,加大城市建筑施工、道路扬尘等防治力度。深化餐饮油烟等常规污染源和工业源污染治理。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强化新型污染物协同控制和机动车、船舶、非道路移动机械与面源等污染防治。

第二节 推进水环境质量达标

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沱江、涪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共筑长江上游、沱江中游生态屏障。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沱江、九曲河、阳化河、蟠龙湖、老鹰水库等重要江河湖库水质保护,统筹推进沱江绿色生态廊道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保护,整体布局建设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固体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优化调整饮用水源布局,提升饮用水源水质。严控流域污染水体,强化城镇黑臭水体、地下水污染治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

第三节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健全土壤环境监测制度,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和质量等级划分,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和分类管理。开展工业污染场地和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大城镇、乡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降低固体废物的危害性。

第三章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开展全民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出行、绿色生活,推动能耗总量和强度持续下降,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资源高效回收利用。

第一节 推进资源节约降耗

突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商用和民用等重点领域节能,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气化资阳、电能普及、清洁替代工程,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推广绿色建筑,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抓好重点能耗关联企业管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管理。积极盘活建设用地存量,严格控制增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第二节 加强循环回收利用

推进省级经开区等重点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建设低碳循环产业园,强化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强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加强节能低碳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建立绿色产品体系,增强绿色供给。抑制过度包装,逐步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励包装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推行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试点。

第三节 构建绿色循环体系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低碳经济扶持力度,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新格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装备制造领域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发展绿色建筑,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等产品技术设备研发。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环保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大力发展环境服务综合体。

第四章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示范创新,建立健全绿色生态文明体系。

第一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生产清洁化、生活低碳化、资源节约化、生态绿色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环境质量、城乡绿化、环境设施、城乡容貌、文明素质“五大提升工程”。培育生态文化,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宣传,开展全民节能减排降碳行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倡导公众绿色生活,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勤俭、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载体建设。

第二节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

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构建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立体监测网络。开展“点、线、面”移动源污染监测,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资阳环境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建立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全面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全覆盖管理,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管。

第三节 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环境保护基本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大对雁江、安岳、乐至生态功能区政策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深化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考核,建立流域生态补偿与生态损害赔偿双向机制。

资阳20

第八篇 坚持全面开放,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

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全面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助力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第一章 加快重大改革试点先行突破

抢抓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示范机遇,推进三个重大改革突破,确保落地见效。推进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先行先试,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先行突破。

第一节 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利修法的经验成果,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动力。探索不同地区农户住房需求多元化保障方式,保障户有所居、改善居住条件。探索多种盘活农村宅基地的有效方式,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交易、抵押融资等体系,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健全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机制,建立农村长效发展用地保障机制。

第二节 深化同城化综合改革

推进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先行先试,共同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实现成德眉资区域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一体推进。注重制度、政策和模式改革创新,推动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创新协同开放共进、公共服务一体共享、市场体系协同共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争取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覆盖。成立同城化发展基金,协同建立同城化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第三节 加快推进自贸区协同改革

围绕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资阳协同改革先行区,建立“清单制+责任制+督查制”管理模式,全面落实“一图四单”,积极参与川渝自贸协同改革,推进省级管理事项的承接和实施,加大成功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和改革创新。提高实施主体的承接复制能力,支持口腔医疗装备材料等特色产品审批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创建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牙科产品跨境电商监管模式。推进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和投资、金融、创新创业等制度改革,推动外向型产业集聚。

第二章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内陆改革高地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第一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强人力资源要素供给,大力推进人才回引工程、安居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制度,集聚创新发展的人才优势。创新技术要素供给,健全企业创新投入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土地供给由注重增量转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并举,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创新资本要素供给,着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引进培育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完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

第二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法治、民主、开放、绩效、廉洁财政。推进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完善预算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发挥政府债务融资积极作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持续培育优质税源,增强重大任务财力保障。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持续严肃财经纪律。

第三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推进战略性结构重组,支持国有企业通过公私合作模式、资产证券化运用等投建模式市场化方式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加强国有企业资源配置,剥离低能无效资产,引导支持国有企业跨区域、跨领域合作。积极稳妥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建立规范化、常态化政商沟通机制,积极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和民营经济发展省20条、市25条措施,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制度。加强商会建设和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支持民营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发展一批“领航”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第四节 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围绕建设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项目投资审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健全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合奖惩机制,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效能。完善政企“直通车”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维护各类企业在资合法权益。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建立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

第三章 推动全域全面开放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发挥联动成渝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开放发展“会客厅”和投资洼地,推动实现高水平、高层次、宽领域开放。

第一节 拓展对外开放

坚持全域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多层次多领域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合作结对,共建跨区域产业园区。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西部陆海大通道等大平台、大通道为纽带,积极联通“空中丝绸之路”、蓉欧班列。以成自高铁、成渝高速、成宜高速等大通道和粤桂滇黔川高铁经济带为纽带,拓展南向对接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以成达万高铁、渝蓉高速、成资渝高速等大通道为纽带,深化东向对接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长三角、京津冀。以成都中欧班列延伸资阳,突破西向、北向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俄蒙经济走廊。

第二节 建设开放平台

加快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资阳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积极参与共建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争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停留政策,共建国际交往中心、现代商务体验区。推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区两片”共建天府国际空港航空经济试验区,推进中韩创新创业园(资阳基地)建设。深度参与四川“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创建国、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进对外开放法治示范区试点,建设安岳柠檬交易中心。高标准打造中国牙谷,加快建设牙谷学术交流展览馆,打造中国牙谷国际峰会永久会址。扩大世界川菜大会、中华节气菜大会、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影响力。

第三节 扩大招商引资

积极探索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招商新途径,构建复合高效招商网络,深化招商引资联盟合作,借力西博会、西洽会等专业化平台,联合举办投资推介和重大经贸活动。结合产业功能区划分,全面梳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和细分领域,瞄准“三类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重大活动招商、专家招商、以商招商,创新产业功能区配套招商和“拎包入住”等模式,增强招商针对性、专业性和成功率,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投资合作项目,提高招商引资落地转化率。

第四章 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利用开放优势、制度优势、区位优势,拓展对内对外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节 充分扩大利用外资

依托中国牙谷、临空经济区、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拓宽外资合作领域,争取更多国际合作项目落地。面向全球推介资阳投资环境和重大机遇,推出一批招商项目、签约一批合作项目、服务一批外来企业。完善外资联络服务机制,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外资市场准入。

第二节 提升外贸质量水平

巩固传统市场优势,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发展外贸新业态,实施“互联网+外贸”企业培育工程,壮大外贸主体队伍,加强品牌塑造、技术升级、产品提质、服务优化,促进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覆盖面,设立涉外服务中心,提升金融、法律、信保等外贸综合服务水平。突出国际投资贸易,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零部件,参与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深入开展“资阳企业丝路行”活动,引导行业优质企业、优势资源、名优产品参与都市圈企业抱团出海,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工程承包业务。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建立合作营销关系,推动优势农业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拓展国际友城建设,开展多形式国际交流活动,提升“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九篇 坚持共享发展,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补齐民生和社会事业短板,着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助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第一章 积极促进就业创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健全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下限,促进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战略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互联网+就业服务”,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积极培育和挖掘新就业增长点。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衔接,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促进就业公平与公正。支持中车资阳机车、国有平台公司等国有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成长,增加岗位供给,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第二节 发挥创业带动作用

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制度,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健全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机制。完善创业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中国牙谷科创园、“云创智谷”、资阳临空产业孵化中心等创新孵化载体平台,扎实推进天府科技云服务工作。完善产业链创新孵化体系,推进“成渝研发、资阳孵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及民间资本投资。

第三节 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整合培训资源,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劳动关系领域法治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城镇困难人员就业救助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

第二章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强化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市。

第一节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构建优质均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打好学前教育“8050”攻坚战。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依托成都网络资源、名师资源,推动义务教育水平提档升级。深化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基础教育合作,推进成都优质民办中小学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增强区域教育品牌引领和服务能力。规范招生秩序,提质发展初中教育,稳步发展高中教育,优化普通初中、高中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初、高中教育普及和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升初、高中办学水平。促进特殊教育标准化。

第二节 加强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组建职业教育联盟,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中职“双示范”建设为抓手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扩大1+X证书试点规模,在家政、老年照护、幼儿托育等新型服务领域取得突破并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院校合作,促进资阳口腔职业学院、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与企业深化合作,提升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亟需技术技能人才能力。

第三节 推进高等教育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进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核心目标和成资合作为基本形态的区域合作教育,引进有影响力高等院校到资阳办学,集聚优势资源建设资阳文旅大学城。加快成都文理学院乐至校区建设,推动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资阳口腔职业学院、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提档升级。着力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

第四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持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学位供给力度,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改革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完善体教融合和教师培育机制,不断提升教师育人素养和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文明素养、社会意识、实践动手能力。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扩大优质特色民办学校占比,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健全教师培养、配备、培训、激励等制度,维护教师权益。促进教育模式变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对接川渝两地教育资源,实施教育信息化“2.0”工程,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在线教育,探索实施全域全员享有远程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资阳21

第三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统筹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一节 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服务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待遇调整政策和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等制度。深化成都都市圈区域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优化社保转移接续办理流程。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善职业年金制度,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扩大门诊医疗保障范围。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完善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制度,健全失业保险标准调整机制。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

第二节 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逐步消除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建立实施城乡统一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服务水平,规范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完善灾害应急保障体制。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扶贫开发和慈善帮扶。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统筹社会救助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等依法开展救助服务。

第三节 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发展社会福利、慈善等事业,加快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等社会福利和救助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全面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等配套综合保障制度。加强城乡公益性殡葬设施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殡葬事业改革。

第四节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

建立健全退役军人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及政策制度体系,强化褒扬纪念。建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提升基层退役军人管理保障能力。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健全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机制,完善待遇保障制度,落实优抚医疗服务、就业创业促进、学历教育优待、职业技能培训、关爱帮扶等政策。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供保障。

资阳22

第四章 推进健康资阳建设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资阳行动,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落实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制度。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网格化城市医联体建设,完善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投入机制,推进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

第二节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健全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医防协同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分级、分层、分流医疗救治机制。支持疾控中心建设,依托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提升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能力。围绕基层防治能力提升,大力推动乡镇、社区卫生院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加快推进资阳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能力、雁江区人民医院肿瘤筛查防治中心、安岳县人民医院城南新区医院、乐至县人民医院提标改造、资阳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体系等建设,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危急重症救治、隔离设施及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第三节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创新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新模式新场景,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发展在线医疗,完善医学检查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机制。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深化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合作,发展特色专科,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建立区域医疗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体系,搭建信息互通共享远程协作平台,构建各类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落地落实。加快一批市县公立医院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开展等级达标创建。扩大家庭健康服务供给,支持利用率较低的医疗卫生资源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医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等。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社区和乡镇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办医,吸引国内外知名医院落户资阳。

第四节 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院建设,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培育,积极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支持市中医医院重点发展针灸、针灸推拿等专科,安岳中医医院重点发展骨伤、中风、肺病等专科,乐至中医医院重点发展肛肠、康复等专科。拓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养融合发展。加快中药新药开发、饮片加工、提取物生产、药品生产产业链整合,实施川半夏现代中药农业示范、柠檬主体综合开发、中药产地加工升级三大工程,推动中医产业规模化。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名医名师及骨干人才。

第五节 推动体育事业提档升级

实施群众体育全域化国家战略行动计划,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体育公园、体育综合体、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健身步道等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支持公办中小学校和职业院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分时段开放,提高全民体质及健康水平。扩大群众体育参与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高水平承办体育赛事,做强排球联赛、气排球联赛、ZBA篮球联赛等特色赛事品牌。积极开展成资体育同城化系列赛事活动,鼓励单项体育协会参加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体育人才培养。

资阳23

第五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建立人口管理服务体系,提高人口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强为老服务及产品供给,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生活环境。着眼健康医养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品牌和市场主体。统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康养产业发展,布局建设一批老年人体育设施。优化应对人口老龄化法治环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第二节 优化人口管理

落实国家人口政策,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完善人口信息平台,推动跨区域人口信息互通共享。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与适度集聚,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保障等全覆盖,加大农业人口、征地拆迁人口转移落户力度。

第三节 发展青年妇幼及残疾人事业

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益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落实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健全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提升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健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机制,搭建残疾人创业就业平台(基地),提升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水平,培育发展助残社会组织,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

资阳24

第十篇 坚持文化强市,提升城市影响力吸引力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和消费市场提质升级,以文化铸魂、以文化兴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高资阳文化辨识度、美誉度和软实力、影响力。

第一章 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提高社会公共文明程度,提升资阳人文魅力,高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第一节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创新传播手段,增强意识形态工作亲和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二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积极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全社会积聚向上向善力量。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资阳”建设。

第三节 高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全社会积聚向上向善力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深化“德润资阳·有爱之城”志愿服务,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第四节 塑造资阳文化精神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弘扬城市精神,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个性和魅力。实施“名人名城”文化工程,研究扩展“资阳人”历史与文化内涵,弘扬元帅精神,唱响“蜀人原乡”“三贤故里”“陈毅故里”等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城市节庆文化活动品牌,用文化凝心聚力,以历史传统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提升资阳文化知名度、认同度。

第二章 加快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创作与文艺精品打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第一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成城乡一体、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一批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市县融媒体中心。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深化民生档案异地查档、跨馆服务,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利用民生档案“一站式”服务。

第二节 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标准,打造体现时代高度、富有时代标识、展现资阳精神的精品力作。深入挖掘资阳蜀源文化、石刻(窟)文化、长寿文化等,创造更多思想文化品质饱满、时代气息浓郁的优秀文化作品。推进与演艺企业、专业艺术院校和剧团、艺术家工作室等合作,打造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引导新文艺群体、机构和聚落发展,推出更多受大众欢迎的公共文化产品。

第三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加强文物本体保护、研究、利用,建立健全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挖掘历史、艺术、文化和社会价值。加强革命文化、安岳石刻(窟)、成渝古驿道遗址等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创建国家遗址公园和非遗产业园。做好城市建设中的考古发掘。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计划。挖掘陈毅故里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品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第三章 推动文化产业健康优质发展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引导文化消费,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培育发展“文化+”新业态,拓展“文创+”新空间。

第一节 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整合产权、信息、人才等文化要素,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新型文化市场业态,加强文化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设石刻文创产业园、石刻研究院等发展载体。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培育网络文化消费新模式。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创文化创意研发,增强文化生产和市场开拓能力。创新文化消费商业模式,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

第二节 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历史文化厚重感和现代感并存,深挖古蜀“资阳人”、川剧“资阳河”、资阳杂技、脸谱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新型业态,发展文创经济。打造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

第三节 拓展文化发展新空间

加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建设具有资阳元素的文化展示载体,鼓励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创业服务。整合社区公共文体设施资源,推进智慧体育馆、智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构建“社区文体服务圈”。改造提升县级文化图书馆、体育场、剧院,加快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资阳25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着力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面加强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推动市域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第一章 提升依法治市水平

全面推进法治资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构建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第一节 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制定地方立法计划,动态调整、充实地方立法项目库。围绕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开展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立法,做好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加强立法后评估,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二节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第三节 强力推进司法公正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健全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法律执行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法律法规得到依法正确行使。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第四节 大力开展法治教育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实施“八五”普法,深化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强化“法律七进”提档升级,构建传统+新兴的普法形式,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第二章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夯实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基础,完善各项治理制度,提升治理效能,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群众信访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工作机制,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强化政治安全、社会治安、重大矛盾纠纷、公共安全、网络安全领域风险防控化解工作,推进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促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

第二节 优化城乡基层治理机制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组织体系、领导体系、工作体系,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完善乡镇(街道)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优化社区服务供给。以制度建设和机制调整为重点,持续优化基层管理运行机制、政务服务体系、综合发展环境、平安建设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开展城乡基层治理示范创建,深化城乡结合部城镇社区治理。

第三节 着力引导群众自治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推行说事议事、民情恳谈、民主评议等协商形式,建立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探索政协协商同基层自治相结合的实现形式。依法厘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制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事项清单,持续推进村(社区)减负。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村(居)民主体地位和村(居)民议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规范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深化村(居)务公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四节 大力推进诚信自律

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行业自律建设,营造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信用资阳”信息平台。大力开展信用创新应用,探索开展个人诚信评价,推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人群中开发信用应用。加强联合奖惩和失信治理,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推动成德眉资信用协同。持续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推进诚信文化建设、诚信企业创建等活动。

第五节 加强群众信访工作

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扎实推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依法处理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会商机制,严格执行诉访分离制度,建立信访终结退出机制,规范信访秩序。攻坚突出信访问题化解处置和专项治理。深化成资渝信访合作。

资阳26

第三章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资阳

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底线思维,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着力点,加强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国家安全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第一节 强化经济社会安全保障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精准研判、及时发现和处置各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扎实做好各类矛盾问题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工作。实行社会重大风险、突出涉稳问题清单制管理,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有效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确保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机制,严防重大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风险。

第二节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建设社会治理智能化工作平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体系、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完成政法基础网络升级改造、市域社会治理智治平台、市域社会治理视图智能应用解析中心建设。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等视频监控资源的深度应用,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加快“六无”平安村(社区)建设。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态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扎实推进防艾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和派出所、警务室、战训基地建设,加强跨区域社会治安联动,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打防协作的工作格局,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

第三节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和责任体系,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和专项整治力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建设,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监督检验能力建设,保障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投入。推进跨区域食品安全保障协作。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

第四节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以清单制管理为抓手,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监管责任体系。统筹加强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强化公益性和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投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提升生产经营单位本质安全,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第五节 加强国家安全管理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扎实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邪教、反恐怖斗争。加强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与装备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和信息动员建设,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推动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发挥国防动员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和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深化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

第六节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强化市、县、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旅游应急救援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环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建成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全覆盖开展重点领域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与评估。推进森林防灭火、消防训练基地、消防队站和消防设施建设,加强应急装备配备、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广泛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新技术,提高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领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资阳27

第十二篇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政策引导、完善规划体系,确保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第一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发扬斗争精神,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章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三章 加强政策引导

精准聚焦国省重大战略部署,找准资阳发展需求与国省政策措施、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推进成资同城化的契合点,提前做好谋划工作。大力争取国省对项目、资金、资源利用、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制定规划实施的财政、金融、税收等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建立政策研判落地机制,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推动国省政策的综合运用和集成见效。

第四章 完善规划体系

建立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与发展规划的衔接配合,确保各类规划总体目标一致、空间配置协调、时序安排科学。完善动态落实机制,通过年度计划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

资阳28

第五章 健全实施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和自身职责,编制本级规划和专项规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进展情况向市人大报告。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和通报。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发挥政协协商作用,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完善政府与企业、民众的信息沟通机制。规划执行中期,由市政府负责组织力量科学开展中期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市政府提出说明和建议,按法定程序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