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解新局|成都如何谋篇世界城市?对话周振华:用好2050远景目标引领当前发展
2021-02-19 11:34:01

“2050年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这是近期成都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锚定的远景目标。

纵观内陆地区,把“世界城市”设定为目标的不多。一方面,海洋经济持续太久,以至于人们对内陆城市的通达性,还停留在“不沿海不靠边”的刻板印象里;另一方面,这种印象往往也桎梏了城市的想象,在很多城市眼中,“成为像纽约、伦敦、东京那种城市”的目标有些遥不可及。

一次机遇巧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受邀参加了成都党政代表团在上海举行的专家座谈会。周振华发现,尽管主题是征求对“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建议,但整场会议,成都更想要探求的,是在更长时间内对城市发展的定位。

远景1

令周振华印象深刻的是,成都是怀有冲刺世界城市的壮志雄心的,尤其是,成都把最远的规划设定在了2050年,而对泛欧泛亚的区域性定位,也让周振华感到,这座城市深知自己的“能与不能”,做了颇为精准、且有竞争力的定位。

什么是世界城市?成都要成为什么样的世界城市?有怎样的实践经验?当下发展动向如何,未来有什么样的趋势?成都市“十四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审议时,红星新闻记者带着这些城市的发展之问,对周振华进行了专访。

01

有关规划:世界城市的目标,会不会急功近利?

红星新闻:成都把远景目标设在了2050年,这并不常见。您如何评价这一规划细节?

周振华:我对去年的座谈印象很深,虽然名义上是征求对“十四五”规划,但整场会议是谋划成都更远时期的发展规划,这种长远的视野很值得钦佩。这次会上,我重点关注的也是成都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在会上我曾提出,成都也应该开始研究面向2050年的愿景目标和战略定位。

一方面,上海在远期规划的领域走在了前面,2014年,上海开始面向未来30年的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之后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从现在的结果,这一规划效果很好,帮助上海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成都来说,远期规划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一方面,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发展阶段,并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开放的新格局,一定是东西双向高起点的开放,这也导致了中国整体发展的空间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区位变化上,内陆地区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作为内陆的中心城市,我认为成都应该在这个时间点上重新考量,长远规划,思考清楚这几个问题: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成都可能会面临什么新发展机遇?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新发展空间?成都本身如何来进行战略定位?

远景2

红星新闻:内陆城市设置了世界城市的目标,您是否会觉得急功近利?

周振华:我十分赞成成都建设世界城市——

从全球化趋势看,长远发展下全球化的进程还会加快,领域和范围也会不断扩大。这会导致产业的转移——过去全球化推动的产业以制造业和金融业部门为主,而未来将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同时,过去的全球化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现在南半球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也在加入。

这势必会推动有资源配置功能、作为核心节点的全球城市蓬勃发展。不仅是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一批老牌的全球城市,未来一定会涌现一批新崛起的全球城市。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新崛起的城市中,更多的将会是区域型、专业型的全球城市,既充满活力,同时有自己的特色。

随着中国崛起,国内一定兴起或崛起一批全球城市。这时候,北京、上海等老牌城市是不够的,需要一批有不同功能、定位的世界城市来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哪些城市有这样的机会?至少“一带一路”将改变过去的区位竞争布局——西部将从战略腹地,转变为战略开放前沿,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除了原来东部沿海发达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以外,西部很有可能会形成新的经济发展轴。

远景3

▲成都夜景

从目前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势头来看,成都在西部发展轴中,完全有可能成为重要的节点城市。成都现在规划2050年的目标的定位,并不是急功近利或凭空想象,背后有充分的逻辑支撑。

必须强调的是,既然是为2050年的成都作规划,所以在这份规划里,对城市发展逻辑的思考,不能以成都本身的发展逻辑,或是以成渝双城的发展逻辑来,一定还要有更高的站位和更远的视野。

02

有关对标:什么样的世界城市,值得成都学习?

红星新闻:“十三五”期间,成都曾对标学习伦敦、纽约、东京、上海。新目标下,成都要如何调整“对标系统”?

周振华:过去几年,成都树立了世界城市的目标,对伦敦、纽约、东京、上海等最高标准的学习借鉴是正确的。但下一个五年甚至更远时间,我个人认为,成都的定位系统需要重塑,不是学习“是什么”,即成为什么样的世界城市,而是“为什么”,即通过什么样的实践路径,可以成为一个世界城市。

按照这一思路,成都要对标的一定是两类城市:一是地处内陆的全球城市,二是新兴崛起的全球城市。

学习内陆城市的原因不用赘述,因为发展海洋经济,过去大多全球城市都沿边沿海,通过天然的港口区位加强与全球的联系。而内陆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城市,一定是与高铁、航空等交通的发展有关,通过改变区位特征来构成。比如,米兰、慕尼黑、班加罗尔、蒙特利尔等城市,它们都是内陆城市,同时大多也不具备首都的功能,与成都有很明显的共同性,对标起来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学习新兴崛起的全球城市,也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成都要逐步崛起,才能成为世界城市。比如迪拜的发展,正是从一个普通城市跃升为世界城市,它的发展路径是契合成都的。国内跃升得比较快的城市是深圳,也有一个阶段性上升的跃升。对照这些和成都相仿的城市,其实,主要是学习他们通过什么路径,帮助成都从内陆城市转型成为能发挥全资源配置作用的世界城市。

03

有关定位:新发展格局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区域型世界城市?

红星新闻:成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如何理解这两项任务?

周振华:不要小看“战略腹地”和“门户枢纽”这两个定位,背后一定是有充分考量的。

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突出了成都在内循环中市场规模、扩大内需、打造国内产业链的潜在能力,这些能力和沿海城市是不同的,因为在新发展格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太关键了,这里的内需必须发挥重要作用的。

从供给方面看,成都打造产业链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和上海有本质区别——上海的承载能力有限,它的产业必须在长三角以及更大区域中进行,所以上海在国内大循环的作用是中心节点。

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则是因为成都处于泛欧泛亚的区位上,天然发挥了战略链接的作用,必须担负起门户枢纽的功能。

远景4

▲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

其中,成都对世界城市的打造,聚焦于国际供应链枢纽的打造,我认为定位上是符合实际的。

一方面是因为,跨国公司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布局上正在改变策略——我们注意到,过去企业大多是全球各地进行离岸布局,即寻找低成本的地方建厂试点。但如今,它们正在调整为近岸布局,所谓近岸,就是以大洲大陆为空间尺度,来构建它的供应链,比如在亚太、欧洲等区域,形成一个供应链的闭环,这个趋势非常明显。

另一方面则是成都的特点。全球区域化的加速对成都来关键了,比如RCEP这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确定,对成都来说影响颇深。此外,中欧投资协定也将深刻改变成都在国际供应链上的位势。

可以注意到,成都花了很大力气来提升自己在国际资源配置水平,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和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的定位,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其实,当中还会有更多机遇,尤其是企业近岸布局的加快,加上区域化投资贸易协定的签署,对成都来说,区域内供应链会越来越完善,各类要素的流动还将加速,成都的核心节点和配置中心更容易实现。

04

有关辐射范围:区域型世界城市,辐射范围的边界在哪里?

红星新闻: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您建议成都的“服务半径绝对不能停留在成都市域也不能停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区域型的世界城市来说,接下来要怎么做?

周振华:其实这一点最为重要。根据成都当前设置的远期规划,作为泛欧泛亚的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城市的辐射范围、服务半径,必须至少覆盖泛欧泛亚区域,个别领域还应该是面向全球的。比如,要形成泛欧泛亚的供应链枢纽核心节点,就要求成都的服务半径要覆盖整个区域,商业社区,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半径,绝不能限于成都市域,甚至是双城经济圈。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议成都一定要打造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特别是面向全球区域型的,高端、高附价值现代服务业。如果没有特定的产业综合体,“打造枢纽门户”必将只是空话。

远景5

▲天府国际机场效果图

对打造门户枢纽这一目标,特别要提出,除了机场、中欧班列等硬件条件外,一些特定的服务业也要承担更多业务运作的功能,所以成都必须要具有面向全球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从而集聚大量有全球性功能公司、机构,形成进行全球业务操作的平台。最终形成的大规模流量,才是支撑成都成为门户枢纽的根本。配套设施也同样重要,比如创新创业活力、好的营商环境,宜居的生态等,对成都来说,任务依然艰巨。

所以,对成都打造世界城市,我有几个战略性的建议——

一是站位要高,要战略先导和远景目标来引领当前的发展。切忌就“十四五”谈“十四五”,而是用好未来2050的远景目标来引领当前的发展。

二是立足要稳,即夯实基础,集聚功能性的机构,形成面向全球区域性市场的现代服务业。眼下,成都需要快速形成全球业务定制的平台,包括营商环境等,这些都是发展的基石,否则机构不在成都开展业务,形成不了集聚效应,现代服务业也很难发展起来。

三是步伐要大,你可以小步快走,但千万不要按部就班,灵活将规划转变为现实,按照后期的发展优势再进行跨越发展,比如在生态、公园城市领先发展。如此发展,我相信成都距离世界城市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