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最亮眼名片No.3:告别“黑历史” “濯锦之江”归来
2021-02-01 09:50:09

人们把河流称为大地的动脉,视为人类文明起源的摇篮,所以很多河流被亲切地称为“母亲河”,锦江就是成都的母亲河。

因水生城、依水兴城,成都市区段的府河、南河统称锦江,锦江造就了水润天府的富庶都邑。

不久前,省同城化办启动了2020年度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最亮眼五张名片评选工作,此次活动逾19万人浏览、逾15万人参与投票,“锦江示范河湖建设入选全国第一批示范河湖”以 22302票数位列第三。

“濯锦之江”归来背后,是怎样的治水方略?

护好“盆”里的水 也管好盛水的“盆”

锦江流域水质达到近二十年来最佳水平

据老一辈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末,府南河仍是舟来楫往,百姓吃水都在河里挑,河边的茶馆还会打出“河水香茶”的招牌揽客。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江两岸设立了650多个排污口,每天有60多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府南河变为藏污纳垢的“总排污沟”,成了百姓口中的“腐烂河”。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江1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锦江治理实现陆域水域综合施治,既护好“盆”里的水,也管好盛水的“盆”。

以“治水、筑景、添绿、畅行、成势”为路径,将截污、清淤、补水、黑臭水体整治、截污干管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扩能提标等进行水陆一体化谋划。

2020年,流域内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现在的97.6%,所有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提前完成水环境治理目标(黄龙溪断面水质2020年国家考核目标为Ⅳ类)。锦江在成都的出境断面——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实现了从2016年以前的劣Ⅴ类水质,到2017年Ⅴ类水质,再到2018-2019年的Ⅳ类水质,再提升到目前的地表水Ⅲ类优良水质,达到近二十年来最佳水平。

江2

2020年11月,成都市锦江示范河湖建设通过水利部专家组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18个示范河湖之一。专家组通过听取示范建设情况汇报、实地调研、查验资料、座谈答询、群众走访,认为成都市在开展锦江示范河湖建设过程中,自觉将锦江示范河湖建设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部署,作为全面落实河长制“有名”“有实”的重要举措,充分展现出了温度、力度、进度和成效,实现了特大型城市河道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Ⅲ类的重大突破,对同类城市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纵贯三百里、润泽四千年

压实河长责任 推进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为便于河长制工作推进,实现流域上下游统一管理,成都将位于锦江上游的柏条河水系和走马河水系,均纳入到锦江流域管理范围,涉及流域面积2009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50公里。流域内所涉及主要河流33条,每条河流均设有河长,四级河长超过2300名。

在市级层面,成立了总河长办、河长办,增设河长制工作处,区(市)县、乡镇(街道)均成立河长办。建立“市级河长主督,县级河长主治,基层河长主管”联动推进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全市河长制工作调度会,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对发现的问题定期通报、建立台账、挂牌督办、闭环整改。

江3

2020年以来,全市7432名注册河长累计巡河99.38万人次,依托信息平台上传问题12743个,推动解决问题12642个,整改率达99.21%。目前,中心城区、郊区市县县城、重点镇水环境日常管护均已实行市场化管理,现有护河员队伍55支,管护人员1944名。

并且持续推进智慧河湖管理建设,依托“互联网+”,开发运行“成都e河长”手机APP,将日常巡河、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管理统计分析等纳入信息化、平台化管理。

通过久久为功的锦江河湖治理,有效保护了成都平原的生命水脉,塑造了锦城内外的宜居水岸,形成了蜀风雅韵的生态画廊,延续了天府文化的承继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