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创新 ——兼论成德眉资同城化(三)
2021-02-01 09:35:30

编者按

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接壤边界超过680公里,这些地方在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协作发展、群众交流往来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是同城化发展的优先区域。推动青白江—广汉、彭州—什邡、金堂—中江、天府新区—仁寿、简阳—雁江—乐至等毗邻地区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一批有效合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打造同城化发展的若干支撑点,对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而言,是重要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龚勤林教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形成《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兼论成德眉资同城化》。本公众号按照文章结构,分“交界地带的区域属性、特殊问题和发展困境”“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启示”“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未来展望”五部分刊发。

                                                                                    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启示

(一)国家交界地带合作

在交界地区,欧美各国历来都有城市合作的习惯,促进边境区域合作的地方性组织机构不仅得到各国政府的肯定和鼓励,更把这种合作的实践成果加以推广。最具成功的案例为欧盟,它不仅加快区域一体化形成,更在于提升了欧盟这一特殊区域。作为巨大经济实体,在当前乃至今后的世界经济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欧共体推出了一套旨在促进边缘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欧盟区域发展基金项目。在这一发展项目的刺激下,成员国与非成员之间的边境合作不断深化,边境合作因而被誉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引擎,也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实践借鉴。

瑞典和芬兰均位于欧洲北部,两国之间中南部隔着波的尼亚湾,北部则以托尔尼奥河为分界线。虽然山水相连,但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在20世纪上半叶瑞典、芬兰两国之间的边境是很封闭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才有所改善。到了20世纪60年代,双方有组织的跨境旅游合作得到增强。1995年两国同时加入欧盟后,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双方努力寻求跨境合作伙伴来获得协同优势,以此促进地方旅游发展。在两国多个交界地带旅游合作项目中,哈帕兰达和托尔尼奥之间的合作堪称典范。

位置相邻:这两座姊妹小城镇通过桥梁相连。共享设备设施:二者共享同一个旅游服务中心(设在哈帕兰达),甚至还共享同一个高尔夫球场(GreenZone 高尔夫球场)。联合推广:拥有哈帕兰达—托尔尼奥旅游官方网站,可方便获取两地在出行、餐饮、住宿、游玩、购物、娱乐等多方面的服务资讯。

启示:一是,强烈的合作意愿。两交界地带积极寻求跨边界合作来整合资源并获得融合发展优势,在提升市场竞争力中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二是,强大的政策支持。边境地区本身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因而相关经济等扶持政策必不可少。三是,明确的战略方向。欧洲各国跨境旅游合作的战略方向非常清晰,即打造互利共赢的跨境旅游目的地。四是,高效的管理体系。首先在合作中需要树立如相互理解等普遍认可的基本理念。其次,在组织管理方面,双方国家边境区域和地方当局同时成立议会,并配套专家和管理人员。最后,欧盟鼓励广泛吸收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

(二)省级政府间合作

1、长三角——省级政府间合作

长三角以“企业组团”和“政府间协议”等方式使上海企业入驻异地的“园中园”、“共建园”,上海政府机构与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共同筹建异地工业园,充分发挥了两地政府各自优势,上海出资金出企业,产业承接地政府出土地、优惠政策,实现合作共赢,如上海浦东软件园与如皋软件园,以及合肥上海产业园与上海保税区域协会的合作。

2、深汕合作——省内地方政府间合作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距深圳市东部约60公里,离市中心约12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对外交通便捷,是粤港澳大湾区向粤东沿海经济带辐射的重要战略增长极。2008年,深圳、汕尾两地政府达成了共建“深圳—汕尾区域发展特别合作区”的意向,并成立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园。2011年2月,在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2018年12月,中共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标志着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调整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以深圳市一个经济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对深汕特别合作区进行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在不改变深汕土地行政属地所有权的基础上,汕尾让渡管理权,交由深圳一方全权管理,实现了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破解了行政区划和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平衡对新区发展的限制。

启示:一是,协同合作,提高效率。加强行政区间合作,由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关系网络到非个人化交换制度的转变,实现土地、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并提高效率,使现代技术的潜力得到持续的发挥。二是,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行政区即所属的地方政府在保障“产权”的情况下,仅保留必要的行政权力,让渡绝大部分的经济权力。管理权、所有权分离的发展模式可以给予最大限度的经济自由度。

3、省际交界地带的合作

(1)武陵山片区“边城”融合发展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旖旎,民俗风情浓郁,历史人文厚重,适宜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在利益驱动下,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条块分割严重,各种利益主体难协调,旅游开发不能有效形成合力,甚至同质化恶性竞争严重。在提出这两个镇的融合发展后,两者均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

融合发展的条件:

区位与交通条件。洪安镇、茶洞镇两镇位于湘渝黔三省市交界处,分别属于重庆市和湖南省管辖,与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接壤,均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吉茶、张花、渝湘高速在此交汇,国道G209、G319线在此交汇。清水江贯穿全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自古以来洪安镇、茶洞镇就有西南门户之称。此外,两镇还是武隆仙女山—黔江小南海—酉阳桃花源—张家界森林公园(或凤凰古城)黄金旅游线路上的中点站。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是两镇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

旅游资源禀赋。两镇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河水碧波荡漾,水平如镜,旅游资源禀赋高。这里是《边城》小说的原型城市,有河滨公园、一脚踏三省景观亭等景观,四合院纵横交错,封火墙自成体系,其工艺、造形独特,苗家吊角楼、古镇的林立店铺及青石板街、保存完好的古镇城墙、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两镇旅游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措施及成果: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两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改善建设,结果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同步改善。二是一体化管理。共同制定了《水上船舶管理办法》,规划建设边区渡口,共同举办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不断加强交界地带人民的交流往来。三是多元化协作机制。成立大边城旅游开发管委会、共同组建大边城旅游开发集团公司、推进旅游线路的规划与整合。四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地分配政府、投资商、居民之间的利益所得。

(2)长三角交界地带一体化发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该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实践的重大举措和空间载体。规划契合、设施汇合、产业耦合、功能聚合、治理融合、环保联合、保障配合,长三角交界地带青浦、吴江、嘉善一体化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是规划引领。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组成一片一体化区域,三地共同编制了全国首个跨省域、具有法定效力的国土空间规划,共同建立起一揽子促进人才、资金、科技等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安排,是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该规划具有引领度、集成度、显示度、多样性、操作性等特点,对“两区一县”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指导约束作用,对长三角和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在产业方面,金融方面,人才方面都有相应举措。金融方面,青吴嘉金融服务的同城化跨出关键一步。示范区“金融十六条”发布后,嘉善的企业能获得在青浦的银行授权,吴江的公司可以在嘉善办理金融结算服务,同时免除跨区域收费。人才方面,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资格、职称以及继续教育学时,可跨省域互认、共享。产业方面,示范区重点推进了28项产业创新类项目,其中许多是强链、补链的项目,比如,在半导体产业集群上,以高端研发为主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项目;国家重点支持的“关键战略材料”项目,英诺赛科氮化镓项目落户汾湖高新区。

三是强化设施汇合。三地推进青浦东航路连接吴江康力大道贯通工程,确保青浦段路基施工、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推进吴江浦港路东进南延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开通吴江对接17号线的公交线路、开通嘉善对接17号线的公交线路,研究精简毗邻地区检查站。

四是治理融合。此外,三地将加快推动毗邻区域党建、社会综治和城市管理的三网融合,加快同城联办、一网通办,统一准入条件、办理时限、管理标准等,推进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互联互通;实现市场主体主要信息共享,探索智慧公安一体化建设,深化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领域交流协作,推进跨区域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互通。

五是环境联防联治,三地同步开展毗邻区域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创建工作,推进区域间环保标准一致化,加大跨界河湖协同治理力度,全面完成青浦区内二级水源保护区工业企业清拆,共同打造太浦河“百里绿廊”。同时联合编制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响应措施清单,共同加强陆域及水域废弃物综合治理,探索环境风险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和企业环境风险评级机制,共推跨省域重要生态廊道的联结贯通。

六是保障配合。三地启动教师队伍的互动交流与联合培养,积极争取青浦定点医疗机构接入长三角门诊异地就医结算平台,促进毗邻区域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资源共建共享、优势资源整合,积极谋划举办长三角环淀山湖国际马拉松赛、环意自行车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等。三地还建立健全一体化发展的定期交流机制和信息通报制度,深化开展跨区挂职、轮岗锻炼、专项攻坚以及异地学习培训工作。

(三)启示

图片

一是转变发展格局和理念。融合发展区域不是两地的较差区域互帮互扶,低水平的协调发展,而是要高站位、长远谋划,特别是抢抓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托数字经济发展,积极谋划布局先进制造业和新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形成两地经济发展的新极点。

二是地方政府行政制度创新。建立与完善衡量地方经济发展与考核地方政府及官员政绩的科学方法与新标准。要有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推进毗邻区域的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除了基本的经济支持外,更重要的是政治激励。完善政治协调形式,加强信息的沟通,两相邻区域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共享,以及建立跨区域组织和公众的监督。建立完善相邻政府沟通制度,区域间相互信任,完善沟通制度。使得各相邻交界地带政府从只追求自身利益转化为实现相邻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是创新利益协调机制。从税收、财政、信贷、计划、物资、外贸等方面,对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政策进一步加以完善;为减少地区间的经济摩擦,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区际利益协调机制。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建立跨区域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具有弥补政府和企业无法起到的作用或职能。

四是制度安排推动交界地带经济合作和协同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跨边界交通、通讯、网络的建设以及区域组织和制度安排的建设是边界区间跨边界经济合作的保证。需要以一定的制度来规避边界的屏蔽效应,进而促进跨边界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