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创新 ——兼论成德眉资同城化(二)
2021-01-29 09:41:29

编者按

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接壤边界超过680公里,这些地方在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协作发展、群众交流往来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是同城化发展的优先区域。推动青白江—广汉、彭州—什邡、金堂—中江、天府新区—仁寿、简阳—雁江—乐至等毗邻地区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一批有效合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打造同城化发展的若干支撑点,对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而言,是重要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龚勤林教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形成《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兼论成德眉资同城化》。本公众号按照文章结构,分“交界地带的区域属性、特殊问题和发展困境”“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启示”“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未来展望”五部分刊发。

                                                                                      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

(一)交界地带发展模式之争:

向心发展OR融合发展

对于行政区交界地带的发展问题,以及交界地带关于“向心发展OR融合发展”发展模式的选择,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综观各界观点和诉求,融合发展逐渐占据交界地带发展的主导取向。

                                                                                                 学者观点

关于交界地带究竟应该向心发展,即以自身所处经济区域的经济中心为指向发展,还是融合发展,即更多立足交界地带相关区域实际因地制宜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跨区域抱团发展,这在学术界其实存在一定争议。

大部分学者主张行政区交界地带毗邻城市融合发展。

交界1

安树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表示:在行政区交界地带形成了“行政区边缘经济”现象,使得行政区交界地带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应该成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

汪宇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认为:不同地区的关系已不仅仅是靠中央行政权利连接的关系,传统的地区间无偿调拨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代之的是交界地带间的平等合作与互惠互利。

张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产地区一般首先选择邻省为接受区域而不选择相距较远的非毗邻地区,从而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相邻地区间的经济交往比非相邻地区间要密切。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者主张交界地带还是应该围绕其经济区域所属的核心城市寻找发展机会。

贾若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认为:在区域产业转移推动下,边界地区正成为资金、产业与人口等经济要素聚集的重要载体,也成为边界城市推进城镇化的主要空间之一,边界地区应该与核心地区在功能组织与空间联系上建立紧密关系。一是需处理好与核心地区在功能组织与空间联系上的紧密关系,把握产业转移的机遇;二是需克服行政区经济累积的路径依赖,以新型发展思维应对较为脆弱的发展基础。

                                                                                             行政人员观点

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中,通过努力促进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基本成为共识。

关于川渝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包惠(达州市委书记)表示:要推动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走出一条省际交界地区共同发展新路子。要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就是希望在这个区域能够探索出一条省际交界地区各方联手发展、共同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国提供一个示范。

关于苏皖两省交界地带发展,王翰举(安徽省和县副县长)表示:江北乌江新区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是长江沿江发展的支撑点、转承点、接力点,全面支持该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形成“三轴联动双心、两片共享一圈”的发展布局。

                                                                                               群众观点

促进交界地带的融合,同样也是涉及人民群众福祉并为其关注的热门话题,受到民众高度关注。

彭州市纪委监委、什邡市纪委监委共同举办的“彭什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坝坝会上,现场群众围绕身边具体的问题诉求以及对各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工作的意见建议进行了提问、交流,展示出较高的积极性和满意度。现场群众踊跃提问,相关单位负责人逐一回应,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确保问题诉求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交界2

群众均对交界地带融合发展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表示“解决了我们老百姓关注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还拉近了彭州和什邡两地群众的兄弟情,更加促进了我们两地的融合发展”。群众重点关注交界地带的基础设施畅通、公共服务一体化问题,对彭什交界地带融合发展问题提出“濛阳街道和马井镇相毗邻,来往十分频繁,希望将现已开通的马井公交车延伸到义和社区场镇,解决两地群众‘赶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成渝地区的现实要求:

从经济区、城市群到经济圈

从2007年至今,成渝地区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从“经济区”到“城市群”再到“经济圈”。成渝地区不同的战略主题,引导不同的发展重点。经济区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城市群是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经济圈又称大城市群、城市群集合、大经济区,以特大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为核心多个城市、多个城市群或都市区集合,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

第一,集聚和辐射过程成为城市演讲的基本动力,是城市群/经济圈演化为增长极的嬗变机理。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互相融合、协调发展,共同构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区域增长极形成强大的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城市群和经济圈依托人口、产业、科技和金融优势,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增长极。

交界3

第二,区域一体化发展始终是成渝地区发展的核心诉求。在“经济区”时代,2007年4月,四川省、重庆市政府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这不仅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确定建立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还就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产业协作、共建生态屏障等合作目标和主要措施达成框架性协议。在“城市群”时代,2019年7月,四川省、重庆市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在“经济圈”时代,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要求,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第三,成德眉资同城化,是成渝地区面临多重战略叠加的必然要求。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拉开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序幕。2020年10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战略部署。围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委提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下好成德眉资同城化“先手棋”。同城化具有基础设施网络性、产业集群集聚性、经济系统开放性、城市共生性四大特征,是成德眉资融合发展在新时代的发展导向。

第四,同城化是西部地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表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竞争,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模式,只有城市群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竞争和合作。一是推动形成区域产业生态。未来的区域产业竞争将是以整个产业链来参与全国的竞争和国际竞争,通过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分工协作,能形成相对完整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解决单个城市产业片段化、缺乏关联产业配套问题。二是支撑核心城市高能级发展。核心城市竞争是区域竞争的关键,城市群能够为核心城市参与全国、世界城市竞争实现区域要素资源高效利用。在城市群内各城市间通过市场化机制,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后盾。三是推动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高效配置。通过政府推动,可以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解决单个城市要素资源匮乏或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由于城市群固有的特性,其发展必将伴随着更强、更密切的城市间作用与联系,核心城市经济外溢,将引领带动中、小城市的加快发展,最终将推动整个城市群及其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五,促进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是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交界地带率先打破行政壁垒,创新体制机制,打通“断头路”构建跨界快速交通通道,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对接,促进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省际交界地区融合发展。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大势所趋:

从“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

总的来说,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由“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2020年1月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支持成渝地区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四川省印发的《关于规划建设省级新区的指导意见》也提出,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管理模式。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是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键环节,实现经济区范畴的高质量协调发展是其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实现的根本障碍,在于成渝地区长期存在而难以破解的各自为政、同质化竞争问题,其本质还是经济区高质量协调发展与行政区分割分级管理的矛盾。

交界4

“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一经提出,川渝两省市各地各部门表现出了极高的对接合作热潮,但大部分还停留在框架合作、战略合作的层面,工作不够具体、措施不够细化,缺少抓落地的项目事项,还没有深入到利益协调和制度层面。

解决“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矛盾的逻辑。一是,两者边界的非一致性。两者既有重合又有交叉。一个经济区往往横跨多个行政区,一个行政区不同的空间范围往往从属于不同的经济区。二是,容易引发“政区竞争”。人为的行政区划与市场塑造的经济区划,极易引发“政区竞争”,引发公共产品争相供给与要素资源争夺战。三是,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区与行政区的重叠交叉使得在经济区范围内的要素资源配置既受市场机制约束,又受制于行政管辖,这极易造成要素资源配置的扭曲。四是,引发要素跨区配置需求。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分割与错位,阻碍了要素流动,诱发了要素跨区配置需求。五是,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释放要素市场化红利;又适应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亟需融合发展。

跨行政区的毗邻地区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已成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势所趋。跨行政区的区域合作包括省级政府间、省内地方政府间、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跨省合作。在“共享”成为中国政府当前重要的发展理念之一的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加强区域合作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省际交界地带的区域合作已在发展,市级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的提出既符合理论依据,又具有实践可行性和创新性。

(四)理论揭示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1.区域依赖于共生理论。相互依赖虽然是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有其某些特殊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却具有一般的本质原因。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物质组成的,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动因:生产力扩张力、商品经济发展、地区差异。

2.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要素禀赋的差异性、比较优势的可创造性、区域分工的外部性是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基础。

3.协同发展理论。协同作用: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和有机整合的过程。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打破地域、所有制和行政等各类界限,促进生产要素地域间合理配置。以各自比较优势的发挥,使交界地带寻求经济协同发展成为可能。

4.交易成本理论。考虑合作过程的交易费用,以最节约、花最少的成本展开区域经济合作。任何国家或地区由于资源禀赋性特征,其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使国家与地区间的“理性”经济人特征,决定了国家和地区间交易和交易成本的存在。

(五)交界地带类型和融合发展模式路径

1.交界地带类型。一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欠发达连片交界区域(共同为欠发达地区间)和交错型欠发达交界区域(一个发达地区和一个欠发达地区间)。二是按照区域联系,划分为纯地理邻近型和“地理邻近+产业联系型”。三是按照城市类型,划分为同质型(交通枢纽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旅游城市、农业城市等)和异质型。

交界5

2.区域管理模型。一是,以双方合力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区域:双方共同成立相关机构,协调制定发展规划和利益分配机制等。二是,以一方为主导建设共享融合发展区域:欠发达区域出土地,保留行政所有权,出让经济管理权,较发达区域出政策出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利益共享。

3.产业工作模式。一是,区域现有产业分工协作:主要是基于产业基础,实现现有产业间的分工协作和产业链的打通延伸,拓宽产业空间,补足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聚,共同打造区域融合发展平台。二是,区域产业从无到有的整体承接:立足两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围绕所在的更大区域产业发展重点,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实现从无到有,嵌入大区域范围的产业集群。

4.交界地带发展路径。一是城市功能互补。明确的交界区分工和职能定位,以各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要素空间耦合。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强调原材料、资本和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能够在区域内自由有序流动,增强产业、人口与空间相适应性。三是产业共性。以较低成本价格获得发达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最优空间耦合,实现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企业三方共赢。四是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整合各自的创新和产业优势,通过创新要素互联互通、联合组织技术攻关。五是“市场主导+政府支撑”开发。以市场化主体为主导开发,基于区域共建区域,共同出资成立开发平台公司,并引进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思维运作,科学开发、运营管理交界区域,招引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