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协同开放提升路径研究
2024-03-26 10:19:40
编者按

成都都市圈是西南地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群之一,协同开放可以促进同城化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间的均衡发展,共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成都都市圈协同开放还存在着体制机制有待创新、重大平台支持政策有待加强、开放型赋能新基建有待推进等短板。基于此,本文提出要立足新发展格局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要求,以“一带一路”为统领,推动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相向互动发展,以更大力度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进对内合作对外开放,加快实现协同制度支撑、要素保障、政策共享、聚合赋能、深化协作、巩固四链、优化环境等“七个协同”,最终打造成都枢纽引领、成都都市圈协同开放、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制度支撑:创新成都都市圈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健全协同合作制度。探索构建“行政区和经济区分离”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健全都市圈利益共享机制、区域合作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推动构建一体化市场体系、产业协兴体系、空间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公共服务共享机制等,为实现都市圈同城化以及对外开放提供协同合作制度保障。


(二)健全协同开放制度。推进建立面向国际的双边、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层次的开放与合作制度;创新服务贸易出口管理体制,探索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促进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转型的新模式;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为引领,加强与国际投资法规则衔接,完善相关制度安排,营造法治化、规范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三)全面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结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要求,实事求是,遵循都市圈发展规律以及根据成都都市圈协同开放工作推进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制,鼓励成德眉资引导外商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另外,要加快落实取消或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的政策措施,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推进服务业开放。全面清理取消未纳入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性措施,及时修订或者废止有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时完善有关办事程序。落实巩固金融业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降低外资机构在准入和展业方面存在的隐形障碍和限制。



要素保障:强化成都都市圈协同开放要素投入

(一)强化投入,健全多层次要素保障体系。首先,土地方面,探索建立跨市域重大项目用地省级为主四市协同保障机制,统筹跨区域项目用地指标和基本农田占补动态平衡,将同城化发展重点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预留用地空间,共同争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向都市圈倾斜,共同争取同城化重大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管理;其次,资金方面,既要保障财政投入,也要建立市场化多层次资本支撑体系,鼓励服务业企业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统筹交界地带土地、国有资产、资金等要素资源,联合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统筹交界地带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再次,信息技术要素,协同推进 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率先跨区域布局一批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应用场景,共同打造智慧都市圈。依托四市云平台服务商和试点示范平台,开放端口与渠道,共建辐射四市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测试验证平台,开展工业数据流转、产业运行监测、技术验证与测试评估等服务,鼓励四市“企业上云”;又次,人才方面,加大高端服务业人才引进力度,共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协同开展就业培训服务和人才招聘活动。最后,建立都市圈水、电、气、网络等资源联通共享机制。


(二)盘活存量,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制度保障。要求聚焦成都都市圈土地资源、技术交易、人才流动、信息整合、资本运筹等主要内容,深化都市圈要素创新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作用,加快建设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推动设立同城化发展投资基金,打造成德眉资大数据平台,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以及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此外,可借鉴沪苏浙经验,探索建立利用飞地经济、点状供地、土地置换等方式,提高土地流动性以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以及都市圈建设用地指标的跨区交易。依托农村土地交易服务平台和成都农交所德阳、眉山、资阳子公司,进一步完善覆盖四市的统一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开展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加大数字贸易试验区、大数据交易所和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沙箱”建设,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强化成德眉资信息互通,提升信息通道能力和信息集散能力,加快建立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城市基础信息和数据互信互认、共享共用;加大国内外人才吸引政策支持力度,打破地域分割,相互开放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推动人才自由便捷流动。


政策共享:促进成都都市圈开放政策复制推广

(一)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高标准建设中国(四川) 自由贸易试验区,梳理总结自贸区试点在制度创新、平台构建、产业协作以及人才引进方面的经验,向德眉资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复制推广,并支持符合条件的经济功能区和县级行政区域建设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


(二)开放型平台功能协同共享。建立成都都市圈对外开放平台功能台账,共建共享航空铁路枢纽、产业、科技、金融等领域功能共享机制,推动自贸试验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交子金融商务区、成都超算中心、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等重大平台服务功能向德眉资三市延伸,以区域内“功能开放”促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都市圈功能协作基地,构建协同开放的都市圈合作空间。


(三)协同共享开放经验模式。加快推动服务贸易创新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等经验模式率先在都市圈复制推广;协同参与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共同努力促进陆港、空港扩大开放,提升金融、科技等领域开放水平;协同共享“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经验,促进都市圈企业沿开放通道参与“一带一路”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产业园区建设和拓展海外市场。


(四)协同共享公园城市建设政策。打造公园城市都市圈,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加快推广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经验,协同打造公园城市都市圈,是提升成都都市圈国际影响力、打造欠发达地区都市圈发展模式的重要实践创新。



聚合赋能:协同构建产业协作网络体系

(一)共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共建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聚焦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开展协作攻坚,成都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网络等六大领域,构建“芯-屏-端-软-智-网”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德阳依托重点企业发展电子元件和工业互联网,着力突破行业数据处理、智能分析与服务集成。眉山依托高端显示屏、新材料等领域,助力成都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资阳依托电子元器件、机电组件设备制造、光电显示等领域优势基础,提升电子信息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


共建装备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成都都市圈重点聚焦航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油气钻采设备等领域开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成都着力突破智能成套装备和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领域,航空整机及航电设备、地面支持设备及系统等关联产品研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整车制造,以及城际动车等轨道交通整车和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德阳依托装备制造优势,聚焦发电装备、燃气轮机、油气钻采设备等成套高端能源装备,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先进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及工程施工装备,培育壮大大型模锻件、军民用飞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部附件等航空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提供优质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和服务。眉山依托机械零部件制造基础,重点发展智能关键零部件制造,建设绿色铸造中心,协同成都做强装备产品供给,配套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交通装备及零部件制造。资阳布局发展氢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飞机零部件,着力提高商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新制式轨道交通、电力机车以及发动机、曲轴等关键部件研制水平。


(二)共建现代服务业基地。共享成都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全国重要文创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势能和新经济品牌,提升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会展、川派餐饮、医疗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协同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施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增强成都产业的辐射带动功能。鼓励成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形成创新策源地和总部集聚效应,加大优势品牌对外输出力度,将一般制造业、传统批发市场、仓储物流市场等产业有序疏解到德眉资三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构建“成都总部+德眉资基地”“成都研发+德眉资转化”等产业互动模式。


(三)共建都市农业示范区。增强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基地、龙头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中心建设,共建特色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成技术“研发+转化”高地。做强“川味”“川果”“川药”“川茶”“川酒”等区域川字号特色农产品,推进高能级企业培育和域外川味文化中心建设,打通高效特色农业与国际贸易、文化宣传、餐饮产业、食品工业间的联系,共建千亿级产业集群。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立足“观山水、品川味、慢生活”天府之国的生活特质、田园景观和农耕文明,实施全球休闲农业品牌战略,强化农商文旅体整体运营联盟和信息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世界有名、全国知名、地域文化特色浓郁的标志性休闲农业项目和休闲农业文创产品,打造一批集农产品采摘、花卉苗木交易、休闲观光、民宿服务、文教旅体康养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将都市圈建设成为高端休闲体验目的地和中国休闲农业之都。


(四)共建新经济发展试验区。协同加速工业互联网、智慧物联网、公共服务网建设,以场景供给引领新经济发展,建立“机会清单+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供给机制,深化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发布机制,构建新经济发展联合体。以成都新经济发展功能区为重点依托载体,促进要素交易、项目合作,建立新经济信息共享渠道和智库交流机制。引导有实力的德眉资企业加入成都新经济企业俱乐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成都各类新经济基金投资项目库。推动成都引创荟系列专题活动、新经济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持续向三市开放。



深化协作:协同推进大范围跨区域联动

(一)加快国内合作。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在以长江经济带为横轴、西部陆海新通道为西轴、东南沿海为东轴的“H”形空间格局中,充分发挥成都都市圈的支点作用,强化其跨区域联动职能,助力东中西协同发展。衔接长江经济带,以全方位开放引领西部内陆、沿海、沿江、沿边高质量开发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


(二)加快国际合作。推进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构建国际航空客运和货运战略大通道,形成“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积极推动共同建设中国一欧洲中心、中国(四川)一东盟自由贸易中心及国际合作园区等;做优做强中欧班列品牌,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品牌,推动南向陆海联运提质增效,提升贯通亚欧大陆的国际陆路新通道运输水平;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强化都市圈与中南半岛、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中西亚等国际经济走廊的联系互动,使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都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协同四链:协同促进四链融合互动

(一)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有助于在更高起点上、更大空间内推动科技创新和优势的转换,以及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对于成都都市圈,促进“四链”融合需要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减少对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元器件等中间品的依赖程度,在生产环节畅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此外,要求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通过补链强链减少国际风险,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跃迁。


(二)打造跨境供应链综合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成都国际班列基地功能四市全覆盖,搭建“通道+物流+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从“产品走出去”到“产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对标国际贸易最高规则要求,打造与全球接轨的国际供应链服务保障体系;打造全球企业物流配送枢纽,在欧洲枢纽城市建立海外集散分拨服务网;协同共建各类综合保税区及保税物流中心,协同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根据成都都市圈相关规划安排,下一步重点推动天府机场临空综合保税区、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保税物流中心、眉山保税物流中心、成渝·紫微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三)构建国际产业协作网络。加强谋划航空经济、陆港经济,大力推动全球供应链建设,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型产业,探索建设综保区“两场一体”共享虚拟货站,加快推动国际产业协作网络建设。确立产业合作重点名录清单,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梳理成都都市圈开放基础好的产业,充分利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出台功能性产业政策,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临空经济、口岸服务等产业,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协同开展国际产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协作网络,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


(四)以数字贸易平台促“四链”融合。随着互联网对消费端的福利效应日益递减,供给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层面的数字技术应用,已经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应用新场景。实现“四链”融合下的高水平开放,其重要抓手在于打造数字平台,以及基于云计算平台,针对区域、产业和企业的差异化需求进行数字技术的再开发、开展数字贸易。要求促进都市圈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鼓励企业采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海关便利化,促进新型跨境物流发展。鼓励区域内数字平台企业通过交叉投资,监管合作进行深度捆绑,签署互认协议,互相承认电子、无线电和电信终端设备的认证有效。



七、
优化环境:协同推进国际营商环境建设

(一)制定成都都市圈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制定统一的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加快推进都市圈营商环境联合评价,以评价结果倒逼同城化改革。协同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企业登记标准,开设都市圈企业登记绿色通道。协同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探索实行行政审批无差别化受理。在都市圈内先行先试省内需分步实施或试点的税收政策,探索建设都市圈税收征管一体化机制。协同开展都市圈市场监管,推动地方标准共建,形成市场监管数据共享机制和征信联动机制。探索构建公平竞争审查协作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共建都市圈公平竞争环境。


(二)构建高效的服务环境。成都已经连续获评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被权威机构评为最具国际竞争力城市和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等。因此,要充分发挥成都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在之前相继出台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若干举措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溢出效应,围绕优化提升投资贸易、获得许可、要素匹配、政策支持、司法保护等,针对德眉资营商环境具体情况和问题,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协同突破,在成都都市圈内复制推广政策经验,探索推行行政审批跨市“无差别化”受理共同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将都市圈协同打造成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区域。围绕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制定精准化的改革方案,打造创新创业、政务效能、产业服务、对外开放、权利保护等环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