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成都都市圈正奋勇前行
2023-09-15 09:23:34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形成新产业,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成都科创生态岛鸟瞰图)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所强调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成都连续四年上榜全球科创百强


从2018-202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综合排名TOP100看,中国有16座城市进入全球科创百强,按照排名先后分别是:


北京

第5位

上海

第8位

香港

第11位

深圳

第13位

广州

第34位

杭州

第45位

南京

第54位

台北

第56位

武汉

第60位

成都

第63位

合肥

第67位

重庆

第85位

西安

第88位

青岛

第89位

天津

第91位

苏州

第98位


其中,成都位列全球第63位,这也是成都连续四年上榜,排名较2019年提升35位。


从都市圈看,成都都市圈高能级创新平台数量在全国都市圈中居第3位,仅次于上海大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跨市联合申报专利数横向对比中位居第3位,科创平台资源和创新人才储备领跑中西部。


都市圈内10个城区上榜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西部(成都)科学城作为成都都市圈科技创新的主引擎,核心区域已引进“中科系”“中核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引育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0余个;引进海康威视、商汤科技等重点企业120余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89家,汇聚高层次人才433名,高端科研人才5000余名。


环兴隆湖而行,天府永兴实验室,瞄准“碳中和+”,已组建首批科研团队;成都超算中心,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超算中心,主机性能排名进入全球前十;独角兽岛,全球首个以独角兽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的产业载体,已获得云从科技等企业的青睐……



随着众多顶尖科技平台、科技企业加速入驻,西部(成都)科学城正加快成型起势,为成都都市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原动力,加速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推动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加快构建。




成都都市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编制实施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产业链全景图,都市圈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都市圈制造业协同指标体系,开展七大攻坚行动推进成都都市圈建圈强链,依托17个产业生态联盟(协会)打造产业集群,3个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其中油气产业生态圈产业联盟是全省首个跨市域油气产业生态圈,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制造集群破万亿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是西部唯一个入选国家队的跨市域集群。


连续3年举办产业生态建设企业供需对接大会,累计发布信息超2万条,成功匹配供需对接信息超5000条,1533家企业开展跨市域协作配套,共建金牛—什邡等产业合作园区6对。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的物理平台逐步夯实,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341亿元。


(成都超算中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拉开序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各地各部门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动作不断加快。




下一步,成都都市圈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培育一批新产业集群,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实施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为引领,统筹谋划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创新链深度融合,高质量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高起点谋划氢能及燃料电池、光芯片、高性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高标准统筹跨区域协同创新,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贡献成都都市圈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