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个全国土地日来临 成都都市圈严守耕地红线 共建天府粮仓
2023-06-26 14:49:27

每年6月25日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土地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一天,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


今天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德阳:3—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13万亩以上


耕地保不住,粮食生产就无从谈起。


作为天府粮仓的重要承载地,德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出台打造“天府粮仓”的实施意见,明确3到5年内,创建30个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13万亩以上,支撑粮食产能达到210万吨。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就是守住了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今年以来,德阳市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以“管好田、建好田、种好田、护好田、盘好田”为目标,构建市、 县、乡、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并实质化运转,出台“1+4+1”“非农化”“非粮化”、撂荒闲置土地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开展耕地保护专项督查整治行动,确保良田姓粮、农田姓农。


同时,强化耕地用途管控,重点抓好耕地进出平衡、占补平衡、“非农化”“非粮化”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并在全省率先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机制。


目前,德阳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12.5万亩、占比73.6%,居全省首位。今年德阳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7.4万亩,并有针对性地补齐灌溉排水、地力提升等短板,集中连片、规模推进“天府良田”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用好一片。



眉山: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眉山作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首提地,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眉山耕地保护工作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盼。2022年4月27日,眉山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43个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自上而下、高效贯通、部门协同、紧密结合的耕地保护体系。


今年以来,眉山持续统筹做好土地整治、耕地恢复和新增耕地核查整改工作,确保全年新增耕地2万亩、水田1万亩,恢复耕地7.78万亩,全面完成省投项目整改要求,市投项目整改找回新增耕地比例不少于15%。


为更好落实“藏粮于地”策略,眉山已确立“丘陵区域以新建扩建为主、平坝区域以提标改造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思路。同时,创新种粮大户全程参与建设机制,全面完善“田、土、水、路、电、管”等基础设施,完善农田建管护常态长效机制,加快区域示范区建设。


在耕地保护方面,眉山严守耕地红线。去年7月,眉山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推行田长制,目前,组织架构、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基本确立,田长制实体化运行基本成形。同时,依托自主发射的“天府星座”遥感卫星,率先开发田长制管理系统,强化“天空地网”全覆盖监管,实现“人防、技防”无缝衔接。全市耕地保有面积连续两年净增加。



资阳:寸土必“珍”牢守耕地保护红线

资阳市坚决扛稳耕地保护政治责任,以“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为打造“天府粮仓”丘区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推深走实“田长制”。深化完善田长制责任体系,加快建立村级网络员队伍,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探索建立“田长制”与日常动态巡查相结工作机制,加密各级田长巡田频次,推动协调解决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实体化运行市、县田长制办公室,完善成员单位联动机制,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合力、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做细做实“两平衡”。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稳慎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有序推动节余指标流转交易,盘活农村“沉睡资本”。强化耕地流入、流出动态监测分析,编制实施年度“进出平衡”总体方案,常态化做好流出耕地恢复补充,攻坚推进2020年流出耕地整改和恢复补充工作专项行动,确保耕地质量不降、数量不减。


同时,资阳还将实施抓紧抓实“严要求”和增存并举“挖潜力”两大举措。统筹打好“督察+执法”组合拳,持续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形成依法打击违法占用或破坏耕地行为工作合力。坚持“先存量、后增量”,引导项目选址优先使用批而未供和低效闲置土地,从源头上减少耕地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