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提升成都都市圈区域整体竞争力
2023-01-13 11:08:06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成都都市圈以成都为中心,与周边联系紧密的德阳、眉山、资阳共同组成,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近年来,成都都市圈在产业创新、商业消费和交通互联等方面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都市圈内城市间差距非常大,除了新一线城市成都之外,其他城市均为四、五线城市。如何在极度不平衡发展的区域现状下,加快构建服务全国大区域的新发展格局,是成都都市圈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01

成都都市圈的典型特征

从国内各大城市圈现状来看,成都都市圈的典型特征是各城市发展极不平衡,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差距较大,目前国内重庆、西安、武汉、长沙、昆明等都市圈也有类似特征,这些都市圈均位于我国中部、西南或西北地区。具体表现在都市圈内部多维度存在较大差距:

01

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2021年成都GDP占都市圈的比重达到79.6%,年末常住人口占比达70.9%,成都已经进入城镇化后期、稳定发展阶段(城镇率超过70%),德眉资3市处于城镇化中期、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30%-70%),成都人口密度超过千人/平方公里,经济密度超过亿元/平方公里,而德眉资3市人口和经济水平仍处于较落后阶段。

资料来源:本表根据各地公开数据整理测算

中心城市成都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02

对比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资金等对外联系度,成都都市圈平均城市间企业资金互投额、城市间人口流动数量等指标都远低于上海、广州等都市圈。

03

高新技术产业分布不均衡

从成德眉资4市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新材料等高技术含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情况看,成都集中了都市圈内近90%的相关企业,占据了都市圈绝对主导地位。

从形成原因来看,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典型特征,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紧密相关,其实质是在经济不够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集中力量发展省会”的政策下,省会城市吸聚各种利好资源迅速发展而成,“一核独大”现象明显,但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以减损省内其他城市的发展资源为代价。


客观来看,在经济发展不够发达的阶段,促进优势地区率先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区域走向繁荣的必然选择,平均发展的企图只会阻碍发展;而领先发展与共享发展要实现“并行不悖”,需要经历较长过程,差距先拉大再缩小,呈倒U型曲线,成都在城镇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与周边城市差距必然扩大,但在城镇化后期,将从单一城市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向多城市组成的都市圈发展阶段转变,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将从虹吸效应向扩散效应、辐射效应转变,以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和生活水平趋同。

0



成都都市圈的发展路径建议

从表面来看,成都都市圈中心城市成都与德眉资各方面差距巨大,都市圈最大的问题是内部发展极不均衡。但是,事实上,国内外著名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例如伦敦、东京、上海等,成都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能级还远没有达到上述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标准,其中心城市看起来强是因为整个都市圈势力还非常弱,是相对的“强”而不是真正的“强”。因此,成都都市圈的发展路径,不能过度受限于力图打破发展不平衡的局限思维,过分着力补短板,而是应该在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化极核主干功能的同时,统筹布局、科学规划整个都市圈的建设发展。


1.适应都市圈分工规律统一规划政策引领

统一的规划以及产业政策,可最大程度减少单个城市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的过程中引起整个都市圈的资源浪费、重复布局、恶意竞争、透支发展空间等不经济行为,降低因各个城市之间的短期利益与目标并非总是一致而出现的零和博弈,更有利于将城市之间的关系由竞争转变为竞合关系。成都都市圈应以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全局产业政策支撑,突破行政界限,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寻求最佳的空间资源配置方式,加快推动成都与德眉资形成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发展格局。加快报批实施《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创新跨行政区域的平等协商的规划协同机制和平台建设;推动天府大道北延线、南延线科创走廊和成资协同开放走廊沿线各功能组团融合发展;科学打造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三大产业带,落实起步区、核心区范围内产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的比例结构上下限,以实现都市圈整体高效的发展空间格局。


2.加快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发展模式

成都都市圈经济区具有多级别、多类型经济区、行政区交叠的现状特点与改革难点,应当积极探索在地域相邻的城镇之间,以经济区发展思路逐渐淡化行政边界,实现政策与设施共享、产业协调发展、市场相互融合,从而推动区域竞争力整体提升。在不直接相邻的地区,可以发挥各区特色优势,积极构建“创新飞地”“异地共建园区”等有利于区域协同的产业空间,例如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共建生物城模式,可在条件适合的都市圈其他地区复制推广。同时,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改革制度设计,加快构建“统计分算、财税分成”利益关联体制、“行政协调、财力统筹”政策协调机制和贯彻“因区施策、差异分离”现实改革路径等举措。


3.科学构建都市圈错位协同的城市功能体系

进一步优化提升成都中心城区功能,加快提升成都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在强化成都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发挥德阳、眉山、资阳的比较优势,促进都市圈内不同等级城市的协调发展。德阳应通过“壮集群”“强龙头”“聚合作”“兴人才”“扩出口”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眉山应以打造都市圈高端产业承载区南向开放前哨枢纽、新市民宜居康养城的节点城市为目标,推进共建成眉高新技术产业链、共享高水平开放网络、共筑天府宜居宜业生活圈。资阳应从临空制造、医药健康、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力,明确打造临空经济高地的发展策略和与成都东部新区联动发展的协同策略。


4.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与公共服务同城化进程

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支撑,是各城市之间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分工、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的前提,成都都市圈要加快构建“一千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推进铁路公交化改造,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同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化,推进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内容、数量等衔接一致,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就业创业和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差距不断缩小,推动跨区域高频公共服务事项同城化无差别受理,构建跨区域联防联控、风险预警、应急响应、疏散安置、恢复重建等一体化应急协同联动体系,促进都市圈整体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