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22-07-08 16:22:02

【编者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四川省“一干多支”战略规划,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定领导、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成都都市圈已在诸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但同时也需要正视自身不足与面临的挑战,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高质量地建设成都都市圈。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2020年1月16日,四川省召开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进会议,站位国家战略全局,将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和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明确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目标定位、方向路径等系列重大问题,部署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协同发展产业体系、促进公共服务便民共享等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定领导、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成都都市圈在国土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生态圈跨区共建、开放合作水平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以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初见成效。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构建更加顺畅高效的协作发展体制机制是在未来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对标发达都市圈差距明显


2019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人均GDP分别是东京都市圈的15.8%、31.1%,上海都市圈的20%、55.4%,南京都市圈的56.7%、77.5%。成都本土仅有新希望控股集团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财富》2021年榜单),而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广州分别有56家、10家、8家、6家和6家。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成都都市圈有A股上市企业95家,仅为上海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的13%和27%;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北京、上海等地。此外,还存在PM2.5浓度偏高、臭氧超标等问题。


二、都市圈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国内外都市圈建设经验表明,县域是都市圈和城市群高水平一体化的重要支点。截至2020年底,成都都市圈共有18个县市(其中,成都8个,德阳4个,眉山4个,资阳2个),县域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占都市圈的比重分别为36.2%和26.1%,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44万元,远低于都市圈7.54万元的平均水平。根据《2021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成都都市圈尚无一个县域入围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在18个县域中,2个属于中等偏上发展水平县域,10个属于中等偏下发展水平县域,5个属于低发展水平县域,1个属于超低发展水平县域。县域经济总量较大的彭州市、金堂县和仁寿县,2020年GDP规模分别为507亿元、469亿元和457亿元;而经济总量最低的青神县、丹棱县,GDP规模均不足百亿。县域经济不发达,使得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发展落差过大,不利于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接轨。


三、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不够


一是在激励政策制定和落地方面,凭借国家中心城市和财力物力的优势,成都的政策标准普遍高于德眉资。如蒲江丹棱建设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过程中,眉山的丹棱就无法享受和成都的蒲江同样的土地保障政策。二是在部分跨区域协作中,四市在执法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成都和资阳在生态联防联治过程中,对老鹰水库的环保执法标准并未完全统一。三是在产业、公共服务等部分重点领域的协同发展中,统筹协同机制力度不足。如部分高关联度产业尚未实现合理分工和协同发展;医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四市间的标准化建设有待突破。此外,在跨区协同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层面政策支持方面需继续加强。


四、产业布局协同水平不高


第一,成都都市圈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在一产、二产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方面集聚明显。例如成都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文教体育用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等三大产业上的空间集聚程度最高,产值占比均在75%以上,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占比超过88%。第二,德眉资三市、特别是德眉二市的产业结构相似度高,且德眉间产业相似度呈持续升高态势。此外,部分毗邻地区的产业协作布局未被充分考虑。如淮州新城产业布局中未与毗邻的德阳凯州新城做好有效衔接。



五、协同开放水平差距较大


作为西部内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虽有双国际机场和蓉欧高铁加持,但受限于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和市场化建设较滞后等先天性障碍,其整体的协同开放水平仍需努力提升,而类似可借鉴的经验案例较少。此外,四市的协同开放体制规则建设步调存在差异,一些监管机构仅成都设立,对政策统一和执行落实形成限制;四市总体的投资贸易自由便利程度较低,且德眉资与成都之间落差较大;服务贸易和金融开放等的发展水平有限;国家层面对重大开放平台建设的政策支持还需要继续积极争取。



六、公共服务整体覆盖面不充分


第一,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德眉资三市与成都之间在公共服务资源质量和数量以及公共服务水平上均存在明显差距。例如2019年成都拥有的各类学校总数超过都市圈的60%;尽管人均医疗资源相对均衡,但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成都;文化资源和养老机构等也主要分布在成都。第二,因人口、经济等因素,成都与德眉资三市在公共服务方面面临的需求与挑战明显不同,这对四市公共服务同城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四市在公共服务相关领域数据共享、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以及数据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方面还需持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