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成渝产业协同发展 应优先实现“两个一体化”
2020-11-19 14:48:02

  今年伊始,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继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后,成渝地区发展定位再调整。

  截至目前,两地已就工作机制、协同合作等做了不少探索,但要达成战略目标,仍面临不小挑战。特别是面对外部环境发生的诸多变化,成渝迫切需要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中国经济第四极”崛起。

  “推进跨行政区的产业经济发展是推进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加快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工作。”赛迪集团总经理兼赛迪顾问总裁秦海林认为,成渝应坚持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先实现“两个一体化”——要素一体化和准入制度一体化。

 

赛迪集团总经理兼赛迪顾问总裁秦海林 

图片来源:受访者本人供图

 

  在他看来,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的“长期效果”,应该是实现生产力合理化布局,推动成渝两地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地理空间布局合理化,形成以优势产业为引领的合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为区域产业和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近日举行的场景汇“东部新区 遇见未来”—2020新经济“双千”发布会成都东部新区专场活动的特邀嘉宾,秦海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还提到,成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和消费品工业具有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潜力,同时,在金融、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等方面,也有能力打响“成渝品牌”。

 

不只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更突出“开放”和“科创”

 

  NBD:在您看来,十年来,川渝两地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能够被委以重任?

  秦海林:从经济总量来看,川渝两地经济在近10年实现了突破发展,2010年成渝经济区生产总值仅为2.25万亿元,到2019年两地生产总值合计已经突破7万亿元,十年来川渝两地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特色农产品方面,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从产业来看,成渝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在区域战略中作用更为突出。成渝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在区域作用,特别是国际产业合作中,作用更为突出;

  二是在构建“双循环”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成渝在我国三线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产业资源,未来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中,可进一步发挥自身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形成更大的作用;

  三是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潜力更为巨大。经过多年发展,成都、重庆主城区发展迅速,双核作为国家中心大城市已经具备了引领川渝地区发展的实力,以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经济圈产业链分工协作,对于推动川渝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都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NBD:这一轮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产业发展思路,和过去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主有何不同?

  秦海林:虽然本次双城经济圈仍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作为重要工作,但相比前几个版本,更为突出两个关键词,一是开放,二是科创。随着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通道建设,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班次已经突破一万列,成渝已经逐步从内陆地区转为开放前沿,产业开放、经济开放的作用也更为重要。二是科技创新,成渝两地集聚了较多科技创新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校与研究院所,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应在充分发挥现有科研机构的科创能力基础上,依托西部科学城等高层级科技创新载体,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前沿科技创新,做好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强支撑。

 

探索“中部塌陷”破局

推进要素一体化和准入制度一体化

 

  NBD:长期以来,“竞争大于合作”的状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渝双核的发展,特别是产业上的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如今要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如何长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秦海林:产业同质化问题在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表现均存在,在成渝地区表现更为突出。为缓解同质化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推动两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快形成旨在统筹成渝两地优势产业整合的协调、协作、协同机制,推动区县、开发区、行业协会及市场主体等建立多层次的专项合作机制,共同谋划和推进产业合作项目和事项,同时应在国家层面加快编制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布局,避免优势产业内部的同业竞争。此外,为更好地、长期地解决同质化问题,也应进一步在双城经济圈的框架范围内,探索优势产业整合利益的分享机制,探索建立两地内部产业转移项目输出地与承接地的GDP分计、税收分成机制,对产业合作项目带来的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可按一定比例在合作城市之间分成共享。在国家层面,也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协同发展基金等方式,支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共建互惠产业项目,并根据项目受惠情况确定各方出资比例和权益分配。

 

  NBD:我们知道,“中部塌陷”困扰成渝地区多时。当前,两地正在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以生产空间优化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有何建议?

  秦海林:核心城市先做大做强形成极核吸引资源,周边城市再承接资源外溢是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成渝地区“中部塌陷”一方面的确因为成都和重庆主城区发展仍不充分,距离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城市群核心城市仍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在成渝地区尚未形成跨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小城市定位分工仍不明确,造成“中部塌陷”问题较为明显。我的建议是,应进一步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推进跨行政区的产业经济发展是推进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加快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认为,应优先实现“两个一体化”,即要素一体化和准入制度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方面,成渝应打造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土地、产权交易等各类要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准入制度一体化方面,应进一步统一企业登记标准,实行统一身份的认证互认,打破地域、行业、企业间约束和壁垒,建立两地统一的市场主体准入条件、标准、程序和体系,统一环保准入负面清单政策,构建两地互认的市场信用评价机制,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优先实现“点状突破”

聚焦关键领域形成旗帜性产业


  NBD:今年5月初,成都东部新区挂牌成立。它是四川第二个省级新区,同时也把成都三年来实施的城市“东进”战略推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您看来,成都向东发展与城市产业发展有何关联?

  秦海林:成都向东发展,是打开城市框架,储备发展战略空间,在更大范围内实践国家中心大城市建设,发挥自身影响力的重要之举。同时,东部新区建设也是加快成都“东进”战略,支撑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和高能级发展新平台。东部新区的建设,一是为成都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成都加快实现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布局和集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为成都新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场景供给,东部新区提出要打造彰显公园城市理念的新家园,这就给新经济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承载空间。目前,成都东部新区已经提出了航空经济、现代物流、国际消费、智能制造、总部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经济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认为,成都东部新区具有较强的空间承载优势、交通物流优势、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未来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应对标国家级新区,以现代产业体系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支撑。

 

  NBD:对于“从零开始”的东部新区来说,产业体系构建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秦海林:近年来,杭州、无锡、贵阳、南昌等地分别提出打造“数字经济”“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旗帜性产业,在中短期内迅速形成较强资源集聚,形成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旗帜性产业选得准、干得好,能够快速集聚起一批高精尖的产业资源,极大提升区域产业功能层级,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竞争地位明显提升。我们认为,成都东部新区在推进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应优先实现“点状突破”,聚焦1、2个关键领域优先形成旗帜性产业,以旗帜性产业举起产业发展大旗、区域发展大旗,在成渝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领高地。

 

  NBD:备受瞩目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已进入投运一周年倒计时,围绕航空航天或将迎来一轮新的增长。在您看来,东部新区应该如何用好这张“王牌”?

  秦海林:天府国际机场的投运标志着成都也进入了“一市双场双枢纽”的新时代,更加凸显了成都“中国航空第四城”“西部地区航空第一城”的地位。天府国际机场的投运,对于尽快推动东部新区地面交通配套建设,加快形成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集聚,实现临空经济的起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东部新区应进一步发挥天府国际机场的空港枢纽属性,一方面依托毗邻机场优势,积极布局发展航空维修、航天技术服务、地理信息、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等高技术临空制造及服务产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空港形成的高端人流与客群,积极引导国际航空客流资源和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加快布局会展服务、临空商业及新型零售业等高端商业,加快实现空港与新区的联动互动发展。